叶酸缺乏性贫血

二、叶酸缺乏性贫血

叶酸缺乏性贫血也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妊娠合并叶酸缺乏性贫血并不少见,几乎均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外周血呈大细胞性贫血。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0.5%~2.6%,国内报道为0.7%。本病临床表现常比较严重,又称为妊娠恶性贫血,甚至可以并发血小板减少症和(或)白细胞减少症。

妊娠期叶酸缺乏性贫血主要发生在妊娠后期或产褥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妊娠后由于胎儿的因素使孕妇对叶酸的需求显著增加,而饮食上不能相应地增加叶酸的摄入,如偏食、烹调不当、妊娠剧吐等。叶酸缺乏性贫血一般为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在60~90g/L。妊娠期叶酸缺乏容易造成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早产、胎盘早剥和低出生体重。

依据大细胞性贫血、造血细胞特别是红系细胞巨型变,以及红细胞内血清叶酸水平减低做出诊断。血清叶酸小于3ng/mL,红细胞叶酸小于100 ng/mL,表示叶酸缺乏。尽管妊娠期维生素B12缺乏很少见,但也需要与之区别。血清维生素B12小于90 pg/mL表示维生素B12缺乏。

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建议对所有的孕妇,尤其是对于有叶酸缺乏高危因素(慢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连续妊娠、青少年妊娠和多胎妊娠等)的患者,应该常规补充叶酸。对于出现了叶酸缺乏性贫血的患者,建议每天口服叶酸10~30mg,直至分娩后2周。对重度贫血,可少量多次输入浓缩红细胞或全血。

分娩方式的选择决定于产科指征,分娩时避免产程延长,预防产后出血,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