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应用
(一)羊膜腔内注射碳酸氢钠
羊膜腔内注射碳酸氢钠可纠正胎儿酸中毒。胎儿在宫内缺氧时,常常发生酸碱失衡,出现呼吸性及代谢性酸中毒。为纠正胎儿代谢性酸中毒,常需补给碱性药物碳酸氢钠。但是,碳酸氢钠通过胎盘速度甚慢,难以达到抢救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改为羊膜腔给药具有良好效果。
(二)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
妊娠期羊水可保护胎儿防止直接受压,有利于胎儿活动,防止胎体粘连;保持宫腔的恒温与恒压;保持胎儿新陈代谢和水的平衡,及促进胎肺发育成熟;在分娩期,羊水可协助宫口的扩张,正确传导宫缩所产生的压力,保护胎儿及脐带免受宫缩的直接挤压。当羊水过少时,以上的功能均不能充分起作用。而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恢复宫腔的液量后,重新建立起羊水的保护功能,羊膜腔内灌注又可对羊水内胎粪起到稀释和冲洗的作用。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在预防和治疗以下情况时很有效。
1.反复发作的可变减速
可变减速是由于脐带间歇性受压而引起脐血流减少所致,严重的或持续性的心率减速可导致胎儿酸中毒,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常规治疗法如吸氧、改变孕妇体位等方法效果均较差。Miyazaki首次报道了羊膜腔内灌注治疗羊水过少者42例,其中使异常胎心率转为正常者达73.8%。Miyazaki和Neverez随机选取了96例有可变减速的孕妇分为两组:一组实施羊膜腔内灌注法,另一组为对照组。在灌注组中有51%的孕妇可变减速得到了完全缓解,但对照组只有4.2%(P<0.05)得到完全缓解。这两组患者中,因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术的比率灌注组为18%.对照组为25.5%。
2.羊水粪染
羊水粪染的病例中有1%~3%可以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Carson等提出,尽管新生儿出生时用气管插管法可减少其发生,但发生率仍在25%。Sadovsky等报道,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发生羊水粪染,使用经宫颈羊膜腔内灌注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酸血症(脐动脉血pH<7.2)的发生频率,对照组达38%,灌注组仅为16%(P<0.05)。在接受羊膜腔内灌注的病员中所生新生儿,声带下没有发生胎粪的痕迹,而对照组有29%(P<0.05),他们还指出在灌注组中出生时需要正压给氧的新生儿数比对照组少得多。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羊膜腔内灌注对粪染羊水产生稀释作用。这一稀释效应通过分光光度测定法在羊膜腔内灌注前后测定被胎粪污染的羊水的光密度得以证实。羊膜腔内灌注前的羊水的光密度要比灌注后的羊水的光密度高得多。
3.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主要是引起早产及感染,且往往因胎儿宫内窘迫而使剖宫产率增加。Moberg等报道胎膜早破(妊娠26~37周)在其后的分娩过程中75%的胎儿宫内窘迫是脐带受压所致。因此Negeotte等主张胎膜早破者出现规律性阵痛后应全部进行预防性羊膜腔内灌注。他们在一项前瞻性的随机抽样的研究中发现对61例孕周分别为26~35周的胎膜早破者进行治疗,其中29例行预防性分娩期羊膜腔内灌注,其余为对照组。变异减速发生率:第一产程中两组分别为2.4%及7.9%,第二产程中分别为2.9%及1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分娩时脐带血的pH,对照组较灌注组显著低下。在灌注组,因胎儿宫内窘迫而作剖宫产的发生率为3%,而对照组为22%。对胎膜早破者进行保守治疗时,存在胎儿肺发育不全的危险,重要问题要保持羊水的临界量,以便胎儿呼吸及自主活动。
4.羊水过少
羊水保护脐带直接挤压。Strong等通过治疗60例超声诊断羊水过少(羊水指数≤5 cm)的足月孕妇,随机分为羊膜腔内灌注组与对照组(n=30),胎粪吸入率分别为13%、37%;严重变异减速为7%比27%;因胎儿宫内窘迫而作剖宫产的发生率为3%,而对照组为37%,灌注组显著减少。在胎儿脐动脉血pH平均值,灌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因此推测对于羊水过少的足月或过期孕妇预防性进行羊膜腔内灌注是有利的。武久铁矢对3644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分娩前诊断羊水过少(羊水指数≤5cm)者40例,在经阴道试产中,因胎儿宫内窘迫而作剖宫产的发生率为14.3%,比全部分娩数中因胎儿宫内窘迫的剖宫产率1.18%明显增高。他后来在另一项的前瞻性研究中对50例羊水过少的孕妇进行羊膜腔内灌注,结果在经阴道试产中,因胎儿宫内窘迫而作剖宫产的发生率为3.91%,因而提出羊水指数≤5 cm者经阴道分娩采用羊膜腔内灌注法可使剖宫产率下降。
5.过期妊娠
随着妊娠过期,胎盘过度成熟和老化,尿生成率降低从而使羊水过少。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可使羊水量增加。
(三)羊膜腔内注射地塞米松
羊膜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促使胎肺成熟。对某些高危妊娠如前置胎盘、重度妊高征、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妊娠合并糖尿病或母儿血型不合等,常常在孕足月以前终止妊娠,出现所谓医源性早产。早产儿死亡率为足月儿11~16倍,并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密切相关。此时为防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提前促胎肺成熟。最常用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促使胎肺成熟给药途径有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及羊膜腔内注射。由于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需经母体才作用于胎儿,所以药物剂量大,易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妊高征患者血压增高,因此受到限制。而羊膜腔内给药,胎儿日吞咽羊水200~450 mL,肾上腺皮质激素直接经胎儿胃肠道单层上皮细胞吸收或通过胎儿呼吸样运动,由羊水介导直接作用于肺泡Ⅱ型细胞。所以所需剂量少、见效快,不经母体循环,不抑制母体免疫功能,不干扰母体糖代谢,母体不良反应少,给药时还可取羊水判定胎儿成熟度。在重度妊高征患者,动脉痉挛,胎盘血流障碍的情况下,药物也能直接经胎儿吸收而发挥作用,而羊膜腔内给药可不受母体疾病的影响。据报道,向羊膜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 mg,于24~48 h内,L/S比值平均增长1.88。
(四)羊膜腔内注射氨基酸
羊膜腔内注射氨基酸可治疗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氨基酸是胎儿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来源,是胎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其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胎盘,能量合剂有助于氨基酸的主动转运;葡萄糖是胎儿热能的主要来源,是经易化扩散通过胎盘;锌作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有利于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是身体不可缺少的,故目前临床一般采用母体静脉滴注葡萄糖、能量合剂及复方氨基酸,同时口服锌来治疗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这些治疗措施对细胞的分化、生长、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治疗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措施之一。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上述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佳,因为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时胎盘灌注不良,而经静脉给予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胎盘屏障才能对胎儿发挥效果,这样势必影响疗效。有学者试图通过羊膜腔内注射氨基酸溶液,通过胎儿直接吞咽来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同时选用的小儿氨基酸更符合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它含有19种氨基酸,同时增加了牛磺酸,提高了胱氨酸、酪氨酸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有利于胎儿的生长。
(五)羊膜腔内注射抗生素
羊膜腔内注射抗生素可预防或治疗宫内感染。胎膜早破易并发宫内感染,且破膜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传统的方法给予孕妇口服或肌内注射或静脉输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宫内感染。据报道,一般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在注入母体静脉后8h才会在羊水中达到有效峰值浓度,这给抗生素有效降低感染率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羊膜腔内注射抗生素可以及时达到有效峰值浓度,有效降低感染率。目前,羊膜腔内注射抗生素尚有争议.要求应用对胎儿无害、胎儿胃肠道吸收少的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等。有学者认为,羊水中抗生素浓度有待于探讨,胎儿浸泡在高浓度抗生素中也不适宜,其实用性尚需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多方面的探讨。
(六)羊膜腔内注射甲状腺素
羊膜腔内注射甲状腺素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学者报道,直接向羊膜腔内注射甲状腺素,可以纠正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还可促使胎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