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结合形、气、色、脉,辨其虚实。一般以周期提前或兼量多(亦可有量经少),色淡,质稀薄,唇舌淡,脉弱的属气虚。如周期提前兼见量多,经色鲜红或紫红,质稠黏,量或多或少,唇舌红,脉数有力的属阳盛血热(实热)。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胁腹胀满,脉弦,属肝郁血热。周期提前,经量减少(亦可有量正常或增多),色红,质稠,脉虚而数,伴见阴虚津亏证候者属虚热。周期提前伴见经色暗红,有血块,小腹满痛,属血瘀。本病若伴经量过多,可发展为崩漏。临证时应重视经量的变化。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按其疾病的性属,或补或泻,或养或清。如虚而夹火,则重在补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或脉证无火,而经来先期者,则应视病位所在,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或心脾同治,或脾肾双补,切勿妄用寒凉,致犯虚虚之戒。
1.脾虚型
证候特点: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胸闷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固冲。
方药: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1)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加减:若经血量多,去当归之“走而不守,辛温助动”,加炮姜炭、乌贼骨、牡蛎止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配用菟丝子、杜仲、乌药、益智仁益肾固摄;气虚失运,血行迟滞以致经行不畅或血中见有小块,酌加茜草、益母草、三七粉等活血化瘀。
(2)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2.肾气不固型
证候特点: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舌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色淡,苔白润,脉沉细。
本证常见于初潮不久的少女或将近绝经期妇女。由于青春期肾气未盛,绝经前肾气渐衰,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而潮。
治法:补肾气,固冲任。
方药:归肾丸、龟鹿补冲汤。
(1)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加减:经色暗淡、质清稀,肢冷畏寒者,宜加鹿角胶、淫羊藿、仙茅,温肾助阳,益精养血。量多加补骨脂、续断、焦艾叶补肾温经,固冲止血。神疲乏力,体倦气短,加党参、黄芪、白术。夜尿频多配服缩泉丸。
(2)龟鹿补冲汤:党参、黄芪、鹿角胶、艾叶、龟甲、白芍、炮姜、乌贼骨、炙甘草。
3.阳盛血热型
证候特点:月经提前,量多或正常,经色鲜红,或紫红,质稠黏,面唇色红,或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方药:清经散、清化饮。
(1)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生地、青蒿、茯苓、黄柏。
加减:若经量甚多者去茯苓以免渗利伤阴,并酌加炒地榆、炒槐花、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若经来有块,小腹痛,不喜按者为热邪灼血成瘀,酌加茜草、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清化饮:白芍、麦冬、丹皮、茯苓、黄芩、生地、石斛。
加减:如经量过多者,酌加地榆、大小蓟、女贞子、旱莲草清热养阴止血;量少、色鲜红、有块,小腹痛而拒按者为热结血瘀,加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止血。
4.肝郁血热型
证候特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烦躁易怒,或胸胁胀闷不舒,或乳房、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固冲。
方药:丹栀逍遥散。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加减:如气滞而血瘀,经行不畅,或夹血块者,酌加泽兰、丹参或益母草活血化瘀;两胁或乳房、少腹胀痛,酌加川楝子炭、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经量过多去当归。
5.阴虚血热型
证候特点:月经提前。量少或正常(亦有量多者),经色深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不寐,或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固冲。
方药:两地汤。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加减:若阴虚阳亢,兼见头晕、耳鸣者可酌加刺蒺藜、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石决明等平肝潜阳;若经量过多可加女贞子、旱莲草、炒地榆以滋阴清热止血。
6.血瘀型
证候特点: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全身常无明显症状。有的可见皮下瘀斑,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或小腹冷痛不喜揉按,肢冷畏寒,或胸胁胀满、小腹胀痛。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固冲。
方药: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1)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加减:如经量增多,或淋漓不尽者,酌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等化瘀止血;小腹胀痛者加香附、乌药行气止痛。
(2)通瘀煎: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加减:瘀阻冲任、血气不通的小腹疼痛,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者,宜加肉桂、小茴香、细辛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如血量多,酌加茜草、大小蓟、益母草化瘀止血。血瘀而致月经先期,活血化瘀不宜选用峻猛攻逐之品,恐伤冲任,反致血海蓄溢紊乱,化瘀之剂亦不可过用,待月经色质正常,腹痛缓解,即勿再服。若瘀化而经仍未调,当审因求治以善其后。
(二)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
(1)曲池、中极、血海、水泉。针刺行泻法,不宜灸。适用于阳盛血热证。肝郁血热证可配行间、地机。
(2)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针刺行补法,并施灸。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3)肾俞、关元、中极、阴谷、太溪。针刺行补法,可灸。适用于肾气不固证。
(4)气海、三阴交、地机、气冲、冲门、隐白。针刺行泻法,可灸。适用于血瘀证。气滞血瘀者,加太冲、期门。因寒凝致瘀,重用灸法。
2.耳针
卵巢、肾、内分泌、子宫。
3.头针
双侧生殖区。适用于脾气虚弱及肾气不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