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月经后期
2025年11月02日
第二节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长7d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月经错后”“月经延后”“经水过期”“经迟”等。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进入更年期,周期时有延后,但无其他证候者,不做病论。
月经后期,医籍记述较多,诸如汉代《金匮要略》称其为“至期不来”,并用温经汤治疗。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有“隔月不来”“两月三月一来”的证治。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据王子亨所论,认为“过于阴”或“阴不及”,即阴寒偏盛或阴精亏虚均可引起月经后期。到了明代,对于月经后期的认识和治疗实践都有长足的发展,如《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谓:“盖阴胜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故令乍少,而在月后”,而寒邪之来,《景岳全书·妇人规》更明确提出既有“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又有“阴寒由外而入”。同时张景岳还认识到“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说明血热阴伤,也可引起月经后期。《万病回春·妇人科》认为月经过期而来,紫黑有块者为气郁血滞。在这一时期,月经后期的治法方药也很丰富,如张景岳主张血少燥涩,治宜“清火滋阴”,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寒则多滞,宜在湿养血气方中,加“姜、桂、吴萸、荜茇之类”。薛己、万全等还提出了补脾养血、滋水涵木、开郁行气、导痰行气等治法。到了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女科撮要》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使对月经后期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治疗渐臻完善。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错后可参照本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