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产褥期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若产程延长致过度疲劳时,体温可以在产后最初24 h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由于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母体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心理上的,Noble RE的文章指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21.3%)产生情绪低落的百分比几乎是男性(12.7%)的两倍。MosesKolko EL,Roth EK的研究更加明确地指出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在10%~15%,产前抑郁的患病率在城市里的贫穷人群中占到26%,同时指出,母亲的情绪低落直接影响着胚胎及婴儿的发育生长。因此产褥期对产妇的合理健康照料是十分重要的。WardKA,Adams JE.Mughal MZ的研究指出了不同阶段骨骼系统的变化。产褥中暑大都系人们受旧风俗习惯影响,缺乏卫生知识,误认为产妇怕风,所以让产妇穿很多衣服,门窗关严,使产妇生活在高温、高湿的不良环境中。出汗也是一种散热方式,气温超过皮肤温度(32~34℃)时,人体散热功能受到影响,使传导、辐射停止而靠蒸发,机体依靠大量汗液蒸发进行散热。在汗液、尿液、乳汁、恶露的排出过程中,大量水分、电解质等随之丢失,需及时补充。但是旧风俗习惯怕产妇受风而要求关闭门窗,产妇深居室内,包头盖被,穿长袖衣、长裤、紧扎袖口、裤脚,使居室和身体小环境处在高温,高湿状态,严重影响产妇出汗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而出现高热,意识丧失和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当人体处于超过散热机制能力的极度热负荷时,这样超量热积于体内引起调节及水、钠代谢障碍,从而导致前述诸症状。Haas JS,Jackson RA,nlentes-Afflick E,Stewart AL等人对妇女从怀孕到产后的健康情况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妇女的健康状况在怀孕到产后有着实质性的变化,比如说,身体功能的下降,怀孕前身体功能较好,孕期有所下降,产后则又有所提高。这对给予孕产妇合理健康的照料有很好的指导意义。DaviesGAL及WolfeLA等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指出在怀孕期间和产后应进行符合生理变化需要的适当锻炼(加拿大妇产科协会的临床实践的指导方针)。而不应该受旧风俗习惯的影响关门闭户,深居室内。

产褥中暑的治疗原则是立即改变高温和不通气环境,迅速降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积极防治休克,补充水分及氯化钠。同时采用物理降温。首先将患者移置凉爽通风的地方,全身用冰水或乙醇擦浴,在头、颈、腋下、腹股沟、腋窝部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并用力按摩四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淤滞,已发生循环衰竭者慎用物理降温,以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在采用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用药物降温,以氯丙嗪为最常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器官的代谢和氧消耗量,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重视纠正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250 mL快速静滴。采用药物降温,当血压下降时,停用氯丙嗪改用地塞米松。药物降温的用法是将氯丙嗪25~50 mg溶于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在1~2h内滴完。如情况紧急,可用氯丙嗪25 mg或异丙嗪25 mg溶于5%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100~200 mL中静脉滴注,在10~20 min内注完。若在2h内体温并无下降趋势,可重复给药。降温过程中应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血压、心脏情况,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即刻停止降温。在降温的同时,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4 h补液量控制在2000~3000 mL,并注意补充钾、钠盐。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血压、心脏及肾脏情况。对抽搐患者可用地西泮、硫酸镁等抗惊厥、解痉,也可用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同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时,应积极对症处理。呼吸衰竭用尼可刹米、洛贝林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可给予洋地黄类制剂,如毛花苷C0.2~0.4 mg缓慢静注,必要时4~6h重复。

产褥中暑的关键在预防,做好卫生宣教,能识别产褥中暑的先兆症状。破除旧风俗习惯,居室保持通风,避免室温过高,产妇衣着应宽大透气,有利于散热,以舒适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