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在经期以止血为主,务在减少血量;平时治本以调经。
(一)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量多,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气短懒言,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气虚血失统摄,冲任不固,而月经过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质稀;气虚阳气不布,则神疲肢倦,小腹空坠,气短懒言,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脉缓弱亦为气虚之征。
治法:补气固冲止血。
方药:安冲汤加升麻。
黄芪、白术、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根、续断。
方解:黄芪、白术、升麻补气升提,固冲摄血;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续断固冲收敛止血;生地、白芍凉血敛阴;茜草根止血不留瘀。全方补气升提,固冲摄血。
加减:用煅龙牡易生龙牡,收涩效果更佳。若伴经期小腹疼痛或经血有块,为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加益母草以祛瘀止血;若兼肾气虚,见腰骶酸痛者,酌加山萸肉、桑寄生以补肾固冲。
2.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量多,经色深红、质稠,心烦面赤,口渴饮冷,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过多;血为热灼,故经色深红、质稠;热伤阴液,故口渴饮冷,尿黄便结;热扰心神,则心烦;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热之征。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炒地榆、槐花。
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方解:黄芩、黄柏、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山药、续断补肾固冲;炒地榆、槐花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有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加减:热甚伤阴,舌干口渴甚者,加沙参、玄参清热生津止渴;热灼血瘀,经血中夹有血块者,加三七粉、益母草祛瘀止血;热结便秘者,加知母、大黄泻热通便止血。
3.血瘀证
主要证候:月经过多,经血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故月经过多;瘀血内结,故经血紫黯、有块;瘀阻冲任,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均为瘀血阻滞之征。
治法:祛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见经期延长)加三七粉、茜草、益母草。
方解: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三七粉、茜草、益母草祛瘀止血而不留瘀。全方共奏祛瘀止血之功。
加减:血瘀夹热,兼口渴心烦者,酌加黄芩、黄柏、炒地榆以清热凉血止血;经行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化瘀行气止痛。
(二)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
每次6g,每日2~3次,口服。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气虚证。
2.人参归脾丸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虚证。
3.云南白药胶囊
每次0.25~0.5 g,每日3次,口服。功能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血瘀证。
4.宫血宁胶囊
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功能凉血,收涩,止血。用于血热证。
5.荷叶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功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证。
(三)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耳针:主穴可选肾、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气虚配脾,血热配耳尖,血瘀配膈。针刺或埋针。
(2)灸法可选穴隐白、百会。
2.食疗
乌骨鸡250 g,去内脏,与黄芪60g同放锅中,加适量清水,先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煮2~3h至烂熟,调味后服食,连服3~5d,每日1次。功能补气摄血。用于气虚证。
3.西医对症治疗
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氨基己酸、氨甲环酸等,有减少出血量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