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阴良性肿瘤
外阴良性肿瘤较少见。根据良性肿瘤的性状可划分为两大类:囊性或实质性。根据肿瘤的来源也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①上皮来源的肿瘤。②上皮附件来源的肿瘤。③中胚叶来源的肿瘤。④神经源性肿瘤。本节将常见的外阴良性肿瘤按肿瘤的来源归类,介绍如下。
(一)上皮来源的肿瘤
1.外阴乳头瘤(vulvar papilloma)
外阴部鳞状上皮的乳头瘤较少见。病变多发生在大阴唇,也可见于阴阜、阴蒂和肛门周围。此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发病年龄大多在40~70岁。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单发或多发的突起,呈菜花状或乳头状,大小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直径,质略硬。
②显微镜下所见:复层鳞形上皮中的棘细胞层增生肥厚,上皮向表面突出形成乳头状结构,上皮脚变粗向真皮层伸展。但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无异型性。
(2)临床表现:常常无明显的症状,有一些患者有外阴瘙痒;如肿瘤较大,因反复摩擦,表面可溃破、出血和感染。有时,妇科检查时才发现外阴部有乳头状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略硬。
(3)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的诊断。确诊应根据活检后病理学结果。诊断时应与外阴尖锐湿疣进行鉴别。外阴尖锐湿疣是HPV病毒感染,在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挖空细胞。据此,可进行鉴别。
(4)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在病灶外0.5~1.0 cm处切除整个肿瘤,切除物必须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2.软垂疣(acrochordon)
软垂疣有时也称为软纤维瘤、纤维上皮性息肉或皮垂,常常较小且软,多见于大阴唇。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外形呈球形,直径为1~2cm,可有蒂。肿瘤表面有皱襞,肿瘤质地柔软。
②显微镜下所见:肿瘤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盖较薄的鳞形细胞上皮层,无细胞增生现象。
(2)临床表现:通常无症状,当蒂扭转或破溃时出现症状,主要为疼痛,溃破,出血和感染。有时肿块受摩擦而有不适感。妇科检查时可见外阴部有肿块,质地偏软。
(3)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基本可做出诊断。如肿瘤表面皱襞较多,需与外阴乳头瘤进行鉴别,显微镜下检查可鉴别。
(4)治疗:如患者因肿瘤而担忧、有症状,或肿瘤直径超过1~2 cm,则肿瘤应予以切除。同样,切除物应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3.痣(naevus)
痣可生长在全身各部位,生长于外阴的痣由于位于被刺激的部位,故有可能发生恶变。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痣呈黑色,表面平坦或隆起,有时表面可见毛发。
②显微镜下所见:痣细胞呈黑色,细胞膜清晰,胞质内为黑棕色细颗粒。按生长部位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复合痣。交界痣是指痣细胞团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交界处。皮内痣是指痣细胞脱离上皮基底层完全进入真皮层内。复合痣是指交界痣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进入真皮层内。
(2)临床表现:通常无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痣的颜色从淡褐色到黑色;可呈平坦或隆起,一般较小。
(3)诊断:诊断应不困难,确诊应需病理组织学检查。
(4)治疗:因外阴部的痣处于被刺激的部位,故应切除;切除时可先作冷冻检查,若为恶性则扩大手术范围。
(二)上皮附件来源的肿瘤
1.汗腺瘤(hydradenoma)
汗腺瘤是由汗腺上皮增生而形成的肿瘤,一般为良性,极少数为恶性。由于顶泌汗腺在性发育成熟后才有功能,因此这种汗腺瘤发生于成年之后。生长部位主要在大阴唇。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肿块直径一般小于1cm,结节质地软硬不一。有时囊内的乳头状生长物可突出于囊壁。
②显微镜下所见:囊性结节,囊内为乳头状结构的腺体和腺管。腺隙体为纤维小梁所分隔。乳头部分表面有两层细胞:近腔面为立方形或低柱状上皮,胞质淡伊红色呈顶浆分泌状,核圆形位于底部;其外为一层梭形或圆形、胞质透亮的肌上皮细胞。
(2)临床表现:汗腺瘤病程长短不一,有些汗腺瘤可长达十余年而无变化。汗腺瘤小而未破时,一般无症状,仅偶然发现外阴部有一肿块。有时患者有疼痛、刺痒、灼热等症状。如继发感染则局部有疼痛、溢液、出血等症状。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外阴部肿块,肿块可为囊性、实质性或破溃而成为溃疡型。
(3)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常常需要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因汗腺瘤易与皮脂腺囊肿、女阴癌、乳头状腺癌等混淆,若单凭肉眼观察,确实不易鉴别,故必须在活组织检查以后,才能确诊。
(4)治疗:汗腺瘤一般为良性,预后良好,故治疗方法大都先做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后再作局部切除。
2.皮脂腺腺瘤(sebaceous adenoma)
皮脂腺腺瘤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发生于外阴者较少,一般为黄豆大小,单发或多发,稍隆起于皮肤。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肿块为黄色,直径1~3mm大小,有包膜,表面光滑,质地偏硬。
②显微镜下所见:镜下见皮脂腺腺瘤的细胞集合成小叶,小叶的大小轮廓不一。瘤细胞有三种:a.成熟的皮脂腺细胞,细胞大呈多边形,胞质透亮空泡;b.较小色深的鳞形样细胞,相当于正常皮脂腺的边缘部分细胞,即生发细胞;c.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成熟中的过渡细胞。
(2)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妇科检查时可发现肿块多发生于小阴唇,一般为单个,扪之质偏硬。
(3)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做出。有时需行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4)治疗:一般可行手术切除。
(三)中胚叶来源的肿瘤
1.粒细胞成肌细胞瘤(granular cell myoblastoma)
此类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很多部位,其中35%发生于舌,30%在皮肤及其邻近组织,7%发生于外阴,其余的发生于其他部位,包括上呼吸道、消化道和骨骼肌等。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肿瘤直径一般为0.5~3.0 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淡黄色。
②显微镜所见:瘤细胞集合成粗条索状或巢状,为细纤维分隔,细胞大,胞质丰富,含有细伊红色颗粒,核或大或小,位于中央,核仁清晰。
特殊染色提示细胞质颗粒其并非黏液,也不是糖原,但苏丹黑B染色结果为阳性,PAS染色经酶消化后仍为阳性,说明细胞质颗粒很有可能是糖蛋白并有类脂物,这一点支持其为神经源性的组织来源学说。
(2)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的症状,有时患者偶然发现外阴部的肿块,生长缓慢,无压痛,较常发生于大阴唇。妇科检查时可见外阴部肿块质地中等,常为单个,有时为多个,无压痛。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般需病理检查后才能确诊。同时,需与纤维瘤、表皮囊肿进行鉴别。
(4)治疗:治疗原则是要有足够的手术切除范围,一般在切除标本的边缘应做仔细地检查,如切缘有病变存在,则需再作扩大的手术切除范围。一般预后良好。
2.平滑肌瘤(leiomyoma)
平滑肌瘤发生于外阴部者还是很少见的。可发生于外阴的平滑肌、毛囊的立毛肌或血管的平滑肌组织中。外阴平滑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有相似的地方,如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如肌瘤小,可无任何症状。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肿块为实质性,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有光泽。
②显微镜所见:平滑肌细胞排列成束状,内含胶原纤维,有时可见平滑肌束形成漩涡状结构,有时也可见肌瘤的变性。
(2)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无不适症状,有时会感到外阴不适,外阴下坠感,也有患者因自己发现外阴肿块而就诊。外阴平滑肌瘤常常发生在大阴唇,有时可位于阴蒂、小阴唇。妇科检查可见外阴部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楚,可推动,无压痛。
(3)诊断和鉴别诊断:外阴平滑肌瘤的诊断并不困难,有时需与纤维瘤、肉瘤进行鉴别。纤维瘤质地较平滑肌瘤更硬。而肉瘤边界一般不清,有时在术前鉴别困难。
(4)治疗:以手术切除,如果肌瘤位于浅表,可行局部切除;如果位置较深,可打开包膜,将肌瘤剜出。切除组织物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3.血管瘤(hemangioma)
血管瘤实际上是先天性血管结构异常形成的,所以,应该说它不是真正的肿瘤。多见于新生儿或幼儿。
(1)病理特点:
①大体所见:肿块质地柔软,呈红色或暗红色。
②显微镜下所见:常表现为两种结构:a.一种为无数毛细血管,有的血管腔不明,内皮细胞聚积在一起,有人称其为毛细血管瘤;b.另一种为血管腔不规则扩大,壁厚薄不一的海绵状血管瘤,管壁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扩大的腔内常有血栓形成,有人称此种血管瘤为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