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1.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
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包括初次反应,再次反应及回忆反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期后产生抗体,但量不多,持续时间也短。一般是先出现IgM,约数周至数月消失,继IgM之后出现IgG,当IgM接近消失时IgG达到高峰,在血中维持时间长,可达数年。IgA最晚出现,一般在IgM、IgG出现后2~8周方可检出,持续时间长;相同抗原与抗体第二次接触后,先出现原有抗体量的降低,然后IgG迅速大量产生,可比初次反应时多几倍到几十倍,维持时间长,IgM则很少增加;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消失,如再次接触抗原,可使已消失的抗体快速增加。
母胎间血循环不直接相通,中间存在胎盘屏障,但这种屏障作用是不完善的,在妊娠期微量的胎儿红细胞持续不断的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中,且这种运输随着孕期而增加,有学者对16例妊娠全过程追踪观察:妊娠早、中、晚期母血中有胎儿红细胞发生率分别为6.7%、15.9%、28.9%。足月妊娠时如母儿ABO血型不合者,在母血中存在胎儿红细胞者占20%,而ABO相合者可达50%。大多数孕妇血中的胎儿血是很少的,仅0.1~3.0 mL,如反复多次小量胎儿血液进入母体,则可使母体致敏。早期妊娠流产的致敏危险是1%,人工流产的致敏危险是20%~25%,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羊水穿刺的致敏危险是2%,绒毛取样的危险性可能高于50%。
2.ABO血型不合
99%发生在O型血孕妇,自然界广泛存在与A(B)抗原相似的物质(植物、寄生虫、接种疫苗),接触后也可产生抗A(B)IgG抗体,故新生儿溶血病有50%发生在第一胎。另外,A(B)抗原的抗原性较弱,胎儿红细胞表面反应点比成人少,故胎儿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也少。孕妇血清中即使有较高的抗A(B)IgG滴定度,新生儿溶血病病情却较轻。
(三)Rh血型不合
Rh系统分为3组:Cc、Dd和Ee,有无D抗原决定是阳性还是阴性。孕妇为Rh阴性,配偶为Rh阳性,再次妊娠时有可能发生新生儿Rh溶血病。Rh抗原特异性强,只存在Rh阳性的红细胞上,正常妊娠时胎儿血液经胎盘到母血循环中大多数不足0.1 mL,虽引起母体免疫,但产生的抗Rh抗体很少,第一胎常因抗体不足而极少发病。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母体不断产生抗体而引起胎儿溶血的聚会越多,甚至屡次发生流产或死胎,但如果母亲在妊娠前输过Rh(+)血,则体内已有Rh抗体,在第一胎妊娠时即可发病,尤其是妊娠期接受Rh(+)输血,对母子的危害更大。虽然不知道引起Rh阴性母体同种免疫所需的Rh阳性细胞确切数,但临床及实验均已证明0.03~0.07mL的胎儿血就可以使孕妇致敏而产生抗Rh抗体。致敏后,再次妊娠时极少量的胎儿血液渗漏都会使孕妇抗Rh抗体急剧上升。
4.ABO血型对Rh母儿血型不合的影响
Levin曾首次观察到胎儿血型为Rh(+)A或B型与Rh(-)O型母亲出现ABO血型不合时,则Rh免疫作用发生率降低。其机制不清楚,有人认为由于母体中含有抗A或抗B自然抗体,因而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与这些抗体发生凝集,并迅速破坏,从而防止Rh抗原对母体刺激,保护胎儿以免发生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