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产妇取半卧位,以利恶露排出和炎症局限于盆腔内。进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补充维生素,必要时补液。注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贫血者应予补血。发热者以物理退热方法为主,高热者酌情给予50~100 mg双氯芬酸栓塞肛门退热。重症患者应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清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药物治疗
对发生产褥感染的患者,除应进行一般性的支持治疗外,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成为治疗产褥感染的关键。抗生素的合理选用与及时的病原学诊断有很大关系,为寻找病原菌需作病灶分泌物(主要是宫腔)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然而治疗往往需在得到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即开始,因此必须根据临床症状及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
鉴于产褥感染多为混合菌感染,因此应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以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作为首选,亦可选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Ⅱ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也可并用甲硝唑。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红霉素。以后视病情变化,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选用其他抗生素。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除脆弱类杆菌以外的厌氧菌有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对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效,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少数孕妇在乳汁中有分泌,对新生儿听神经有影响,故需慎用;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作用强,对肠球菌无效;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三代弱;对肾脏有一定损害。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于第一代,不及第三代,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优于第一代,次于第三代;肾毒性较第一代弱。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2内酰胺酶稳定,抗菌谱广而强,对肾基本无害,其抗菌谱广,长效,半衰期约7~8h,对革兰阴性及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不易透过血一胎盘屏障,对母婴不良反应小。
肝功能不全者忌用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肾功能不全者忌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及头孢来星,但可使用红霉素及氯霉素。林可霉素虽对厌氧菌感染有效,但有可能引起假膜性肠炎。氯霉素对产褥感染疗效虽好,但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故除病情严重者外,使用较少。
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①剂量要足,时间要够,且以静脉给药为主,持续到临床治愈后3d再停药,以彻底控制感染,勿使其迁延为慢性。②严重感染时应使用杀菌剂,常用二联。③注意对乳儿的影响:抗菌药物在乳汁中浓度高,且对乳儿有影响的药物有:磺胺类药、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TMP)、异烟肼类,孕妇应用时,应暂停哺乳。④经足量抗生素治疗,体温仍持续不降者,应考虑有无盆腔脓肿,有无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是否耐药等。必要时可结扎卵巢静脉。高热不退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酌情加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也可使用物理降温。
3.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注意清除宫腔残留物。外阴或腹壁切口感染者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红外线或超短波局部照射,有脓肿者应切开引流。会阴伤口感染时也可局部湿热敷,如化脓应提前拆线,并扩创引流,也可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盆腔脓肿突入阴道后穹隆者,可行后穹隆切开引流。盆腔脓肿出现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者,可经腹壁切开引流,附件脓肿须剖腹探查切除脓肿。当感染灶来自子宫而出现严重败血症或中毒性休克不能控制时,应考虑子宫切除,以清除感染灶。
4.宫缩剂
可适当用子宫收缩剂,如益母草,催产素及麦角新碱等,以促进子宫收缩,并有利于感染性分泌物的排出。
5.盆腔血栓性静脉炎
对深部的血栓性静脉炎,除用抗生素外,尚应采用抗凝物,以控制血栓进一步发展和防止新血栓形成:①肝素1mg/(kg·d)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6h一次,连用4~7d。②尿激酶40万U加入0.9%氯化钠液或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0 d,用药期间检测凝血功能。③同时可口服双香豆素、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若化脓性血栓不断扩散,可考虑结扎卵巢静脉、髂内静脉等,或切开病变静脉直接取栓。下肢血栓静脉炎应抬高患肢,局部热敷,待疼痛消失,体温正常后方可下床活动。
6.中毒性休克
应大力抢救,除吸氧,给大剂量抗生素外,尚需补充血容量,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羧甲淀粉及糖盐水等。同时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应用血管舒张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应及早应用肝素及其他有关治疗。
7.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则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可用五味消毒饮和失笑散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8.预防
(1)加强孕期卫生宣教:临产前一个月避免性生活和盆浴,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及时治疗外阴阴道炎、宫颈炎,避免胎膜早破。
(2)产程中:避免滞产、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时防治产道损伤及产后出血,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产后:剖宫产者术后预防性给予抗生素,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不能离床活动者应在床上多活动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