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刮宫与子宫内膜活检

四、诊断性刮宫与子宫内膜活检

诊断性刮宫简称诊刮,其目的是刮取宫腔内容物(子宫内膜及宫腔内其他组织)作病理组织检查以协助诊断。若要同时除外宫颈管病变,则需依次刮取宫颈管内容物及宫腔内容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称为分段诊断性刮宫(简称“分段诊刮”)。有时仅需从宫腔内吸取少量子宫内膜组织做检查,称为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活检不仅能判断有无排卵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发育程度,而且能间接反映卵巢的黄体功能,并有助于子宫内膜疾患的诊断。

(一)适应证

1.月经失调或闭经,需了解子宫内膜变化及其对性激素的反应或需要紧急止血。

2.子宫异常出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需明确诊断。

3.阴道异常排液,需检查子宫腔脱落细胞或明确有无子宫内膜病变。

4.不孕症,需了解有无排卵或疑有子宫内膜结核。

5.影像检查提示宫腔内有组织残留,需证实或排除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或流产等疾病。

(二)禁忌证

1.外阴、阴道及宫颈急性炎症,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

2.可疑妊娠。

3.急性或严重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小手术者。

4.手术前体温>37.5℃。

(三)方法

1.取材时间

不同的疾病应有不同的取材时间。

(1)需了解卵巢功能:月经周期正常前1~2d或月经来潮12h内取材。

(2)闭经:随时可取材。

(3)功血:如疑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应于月经前1~2d或月经来潮24 h内取材;如疑为子宫内膜剥脱不全,则应于月经第5~7日取材。

(4)不孕症需了解有无排卵:于月经期前1~2日取材。

(5)疑有子宫内膜癌:随时可取材。

(6)疑有子宫内膜结核:于月经期前1周或月经来潮12 h内取材,取材前3d及取材后3d每日肌内注射链霉素0.75 g并口服异烟肼0.3 g,以防引起结核扩散。

2.取材部位

一般于子宫前、后壁各取1条内膜,如疑有子宫内膜癌,另在宫底再取1条内膜。

(四)手术步骤

1.排尿后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阴道常规消毒。

2.做双合诊,了解子宫大小、位置及宫旁组织情况。

3.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宫颈与宫颈管,钳夹宫颈,子宫探针缓缓进入,探明子宫方向及宫腔深度。若宫颈口过紧,可根据所需要取得的组织块大小用宫颈扩张器扩张至小号刮匙或中、大号刮匙能进入为止。

4.阴道后穹窿处置盐水纱布一块,以收集刮出的内膜碎块。用刮匙由内向外沿宫腔四壁及两侧宫角有次序地将内膜刮除,并注意宫腔有无变形及高低不平。

5.取下纱布上的全部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或95%乙醇中,送病理检查。检查申请单上注明末次月经时间。

(五)注意事项

1.阴道及宫颈、盆腔的急性炎症者应治愈后再作活检。

2.出血、子宫穿孔、感染是最主要的并发症,术中术后应注意预防液体。有些疾病可能导致术中大出血,应于术前建立通路,并做好输血准备,必要时还需做好开腹手术准备;哺乳期、产后、剖宫产术后、绝经后、子宫严重后屈等特殊情况下尤应注意避免子宫穿孔的发生;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前、术后可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术后2周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以免感染。

3.若刮出物肉眼观察高度怀疑为癌组织时,不应继续刮宫,以防出血及癌扩散;若肉眼观在未见明显癌组织时,应全面刮宫,以防漏诊及术后因宫腔组织残留而出血不止。

4.应注意避免术者在操作时唯恐不彻底,反复刮宫而伤及子宫内膜基底层,甚至刮出肌纤维组织,造成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导致闭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