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

一、病原学

病原菌为苍白螺旋体(TP),1905年由Schaudinn与Hoffmann发现,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度为5~20μm,平均长度为6~10μm,粗<0.2μm,有6~12螺旋,因其透明不染色,所以称为苍白螺旋体。其基本结构为一原生质的圆柱体,为两层膜所围绕。一束平行的纤维附着于内层膜,并以螺旋状方式环绕原生质的圆柱体,还有轴纤维从螺旋体的一端伸到另一端,穿过两层膜并环绕于原生质圆柱体的外面。轴纤维维持螺旋体的弹性,并且有屈曲与收缩的功能。

梅毒螺旋体的特征有:①螺旋整齐,固定不变。②折光力强,较其他螺旋体亮。③行动缓慢而有规律;围绕其长轴旋转中前后移动,伸缩其圈间之距离而移动,全身弯曲如蛇行。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炭酸、乙醇等很容易将其杀死。在41~42℃时于1~2h内也可死亡,在低温(-78℃)下可保存数年,仍能保持其形态、活力及毒性。它以横断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其增代时间为30~33 h。

由于梅毒螺旋体体外培养不能长期繁殖,限制了对病原体的基础研究。重组DNA技术提供了纯化的特异抗原,大量表达的纯化特异抗原用于TP形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基础研究。1992年发现TP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特征,其外膜蛋白较典型革兰阴性菌少100倍,而大量整合膜脂蛋白则位于胞浆膜,这种膜结构模型可部分解释TP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和引起持续感染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制备26种TP重组抗原,其中47kDa、17 kDa和15 kDa TP脂蛋白(Tpp47、Tpp17和Tpp15)免疫原性极强,已用于梅毒的血清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