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合招生

(三)联合招生

联合招生,是指由几校或数校统筹规划相关事宜,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化解因各自招考带来的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联合招生又比全国统一招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近代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招生方式。高校联合招生,最早始于1937年,该年初,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向教育主管部门请示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五所高校举行联合招生考试,并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试行。对于这项提议。各校认真准备,如武汉大学1937年3月19日的第297次校务会议就议决了“拟联合其他国立大学共同招考新生案”[6]并通过了联合招考原则等。后因战事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被迫退出了五大学联合而自行联合,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联合和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联合招生的局面。8月1日,在抗战硝烟中,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联合招生考试同时开考,考试地点分设于平、沪、汉、粤等地。其中,武大、中大与浙大三大学联合招生考试的考点设于南京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杭州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昌武汉大学、广州中山大学6处。在国难当头的严峻形势下,艰难地完成了1937年度的招生任务,[7]此可为国内高校联合招生的最早尝试。

1941年统一招生停止后,为便利战时学生报考、学校统筹招生起见,教育主管部门开始筹划公立学校分区联合招生事宜,并于1942年将全国划为11个招生区,指令各区联合招生。该年招考分区情况如下:

表1-1 1942年联合招生各区概况

续表

资料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538-539页。

1943年、1944年,因战事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各校可斟酌情形,各自择其方式实施招考事宜。联合招生也作为主要方式之一被各校采用,如浙江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就实施了联合招生考试,被誉为当时“四大名校联考”。

1945年,教育主管部门再次决定实施公立学校联合招生政策,并将大后方各地重新分区。

表1-2 1945年联合招生各区概况

另:交通大学上海商学院、山西大学及新疆学院各在所在地举行招生。
资料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542页。

受此影响,战时一些私立和教会大学也开始联合招生,最为著名的当属成都华西坝五大学联合招生。抗战时期,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一批沦陷区教会大学西迁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协和大学组成了战时华西坝高校群,并在招生方面,探索联合招生,五校共同规划考试科目,协调招生,也是教会(私立)大学合作办学的一种尝试与探索。[8]

某种程度上说,联合招生是统一招生的微型版,它可使学生就近报名、考试,省去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而各校相互协调,也因之节省了人力、物力,如1941年,国立“四大名校”:浙江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联合招生,在重庆、成都、昆明、贵阳、丽水及衡阳等地设立考点,考试试题由浙大出国文、中外史地、中外历史,中大出英文、生物、中外地理,武大出数学甲、数学乙、公民,西南联大出物理、化学、理化;1945年按上表分区联合的同时,有些学校还跨区联合,例如浙江大学,除在贵阳区外,还与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六校联合招生,由浙大、中央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负责命题阅卷之责,[9]各校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相互配合,避免了各设考区造成的浪费及重复录取等问题。因此,此种形式也就成为统一招生停止后规模最大、实施学校最多的招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