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举措

(二)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举措

1.成立专门组织,负责统筹高校毕业生事宜

1934年7月30日在接见北平职业大同盟请愿学生代表时,时任行政院主席的汪精卫等人就表示将从速组织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进行调查及介绍全国学生之工作。该年10月,教育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等为使“全国学术人才供需方面得有适当联络起见”组织成立了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先后制定了《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规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办事细则》《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工作咨询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宣告负责高校学生就业事宜的国家级专门机构成立。其执掌的主要事务有:①关于全国机关团体需要学术人才(以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为限)状况之调查与登记事项;②关于全国学术人才(以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为限)求业就业状况之调查与登记事项;③关于已登记学术人才(以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为限)适当就业之介绍与指导事项;④关于研究专门学术人员之调查与指导事项。其先后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甲、开展调查。为明了职业供求基本情况,咨询处先后制定有《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调查表》《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登记表》《征求学术工作人员登记表》《研究专门学术人员调查表》《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及在校人数调查表》《全国中等学校教职员调查表》《本处登记人员学术操行体格检查调查表》《留学国外专科以上学校学术调查表》《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学术人员容量调查表》《全国文化机关学术人员容量调查表》《全国实业机关学术人员容量调查表》等发放各处开展调查,以明了各地供需情况。仅咨询处成立后的三个月间就发出各种调查表格8134份。[14]

乙、开展职业介绍。咨询处成立后即着手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登记并从中相互介绍。在成立后三个月内就有158人登记求职,1935年1月份168人。登记后咨询处会按照各求职人员志愿按月编印,经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议决后尽先介绍、推荐给相当部门。同时为扩大影响,该处还于《中央日报》、汉口《武汉日报》、天津《大公报》等著名报纸开辟职业介绍专栏,逐日登载职业介绍消息,“各方函电征求人才或委托代为物色专才者,络绎不绝”[15]

丙、联络各地职业介绍机关。为谋沟通国内职业介绍机关藉增效能起见,咨询处于1934年12月制定了《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与国内职业介绍机关联络办法》,先后与上海中华教育社职业指导所、寰球中国学生会介绍部以及各高校、地方开展联络沟通。

可以说,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的成立标志着当时政府开始关注并着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该处成立后也开展了一些基本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事宜的顺利开展。

2.举办就业训导班

1936年6月2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二六八次会议,通过了《尽量甄用专科以上及中等学校毕业生办法》,该办法其中一条就是计划由政府举办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加以短期训练,实习期满考核合格后,由政府设法安置就业。就业训导班就成为当时政府直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年7月行政院通过了《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简章》《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招收学员办法》等,决议招收1933年、1934年、1935年三年专科以上学校未就业之毕业生一千名。规定出台后各地报名者甚多,最终经审查录取1000人,分两批于1936年、1937年开展训练。

第一批训练班学员于1936年10月开始在中央政治学校上课受训,其课程有党义、宪法及行政法、中国政府组织、立法问题、司法行政及概况、考铨问题、监察制度、地方行政、行政效率、国际形势、财务行政概况、地方财政、税务管监、货币与金融、计证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合作、工业概况及劳工问题、商业、交通行政、公路、航运、邮电、铁路行政、铁路概况及计划、教育行政及概况、卫生行政概况、中国边疆问题、公务员服务规程、诉讼及行政诉讼法、公文程式及文书处理等三十一门及各种专题讲座等。1937年1月底,第一期受训结束后,依照各学员所习学科,分发实业部、教育部、行政院、银行、交通部、外交部、经济委员会、财政部、海军部、卫生署、内政部以及粤、苏、浙、皖等各行政部门实习,随之第二期训导班于2月开班。“七七事变”爆发后,就业训导班被迫停办。总体看,训导班训练人数不算多,但也是当时政府对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尝试。就其结果来看,其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务员考试与培训,学生基本都分发到各地政府部门任职,此举一定意义上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缓解了压力,也为政府部门增加了一批新鲜血液,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助长了教育领域从政的风气。

3.实施小企(工)业贷款,鼓励创业

创业,也是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专业人士创业既可以用其所学实现自己就业,也可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又能创造效益振兴民族经济发展,实为一举多得之良策。为激励专业人士创业,1936年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与多家银行合作设置了小规模贷款。学术工作咨询处先后制定了《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举办小工业申请扶助规则》《全国学术咨询处银行扶助小工业调查委员会组织规程》,鼓励 “凡工科毕业生有志于举办小工业者,均可来处申请介绍贷款”,所申请扶助之小工业,优先考虑:①有创作价值,切合社会需要者;②有生产价值,易于推销者;③大部分属于本国原料者。根据申请、审核,先后资助了方熙万贷款金额九千五百元,举办标本玩具工艺社;吴羹梅贷款八千元创办中国标准国货铅笔等项目。[16]应该说,作为一种提倡,小工业贷款的设置,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其对相关企业的资助与扶持,一定程度上扶植了国货的发展。

4.各校广设职业介绍机关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大学就鉴于“学生毕业后据有专门知识而往往不能见用,此等困难层见叠出”起见,为学生介绍工作“俾毕业学生得以尽展其才,各界亦有得人之庆也”[17],这应该是比较早关注学生职业介绍的高校。1932年5月6日,国立武汉大学第160次校务会议议决通过了“设立职业介绍部简章草案”,据此该校专门设置职业介绍部,负责:①调查职业供求状况;②登记及审查求职学生之性格技能;③指导职业之选择等事宜[18],在国内高校较早设置了专门的职业介绍机关。其他高校大规模设置职业介绍机关,是在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成立之后。1934年10月,当时教育部鉴于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为中央组织,但地方尤其高校无专门负责机关无法沟通联络起见,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组织职业介绍机关办法》通令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设置职业介绍机关,此令发出后,各高校纷纷设置专门机关。如在北洋工学院,组设了由训育长担任主任委员的职业介绍委员会,执掌“(1)调查本院毕业生服务状况;(2)调查各机关团体需用之人材;(3)为本院毕业生介绍职业;(4)协助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19]等事项。据咨询处对58所高校的调查统计,各校职业介绍机关“通令到达后之两月内成立者二十七处,二十四年内成立十七处,二十五年又成立二处,在通令以前成立者为五处”[20],也就是说,到1936年国内高校基本都成立了职业介绍机关,专负其责。这也意味着,职业介绍成为高校的基本工作内容。

5.增加公务员招考数量与频率

1934年6月23日当时政府行政院通过的《尽量甄用专科以上及中等学校毕业生办法》中,除了提出要举办就业训导班外,还有“由院咨商考试院,按年举行高考(公务员考试)一次,并请酌予以变通待遇”[21]的决议。根据此决议,从中央到地方各地都举行了一系列公务员考试,此类考试虽不是仅面向高校毕业学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机会。据统计,各项考试最终录用者有2000人左右。该类考试主要有如中央及部署部门类别的考试:先后举行四届,第一届招录101人,第二届招录101人,第三届招录251人,临时高考招录121人,合计574人。此外还有如交通部高级会计员临时招录29人、高级邮务员特种考试招录22人、司法官临时考试招录18人,共计643人。相应的省市也开始各类公务员考试,如1934年南京市招录了124人,1936年招录了163人;山西省第一届考试招录了92人;其他如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绥远、浙江、湖北、湖南、上海等省市也陆续招考,先后录取共计1436人。[22]虽然这些措施招录的人数不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