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考试科目

(二)高校招生考试科目

清末新式大学创立之初,入学考试科目是统一规定的,如根据《钦定考选入学章程》考取大学堂预备科学生要统一考九门课程:①中文论著一篇;②英文论著一篇,至少须三百字以上,如兼通他国文字者,随时报名;③翻译二篇由英译中,由中译英,至少须二百字以上;④中外历史十二问;⑤舆地及地文、地质十二问;⑥算术及代数各六问;⑦几何及三角各六问;⑧物理及化学、矿学各六问;⑨ 名理及法律各六问。[26]每科得十分之六以上者为及格;如有一二门其分数为无者,为不及格,不及格者不录。

“中华民国”成立后,随着单独招生的出现,各校招考的科目也不再统一,而是由各校自己决定。各校制定招生简章时,对招生人数、资格、考试科目、学历要求、考试地点时间等自行规定,广而告之。如1918年北京大学招生规定招考科目为:“甲、文法科,第一场国文、外国语、数学;第二场,中外历史、地理、理化、博物大义。乙、理科。第一场,国文、英文、数学;第二场:理化、博物大义。”[27]考试科目有主要次要之分,其中国文及外国语为主要科目,其他为次要科目。1929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或德文或法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化学共五科;同年其他大学,如武汉大学考试国文、党义、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八科;中山大学考试国文(分文理两部)、总理遗教、动物学、植物学、历史地理(复试时用)、算学(分文理两部)、物理、化学、伦理学、英文共十科[28]。1936年四川大学考试党义、国文、英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中外史地、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29]。同时期,教会大学的福建协和大学入学考试要考党义、国文作文、国学常识、英文作文、英文新字、阅读、智力测验、口试(加试)等科[30]。可以说,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考试科目,差别还是有的,甚至很大,但有一个现象就是,随着国民党政府成立及其专制统治的加强,党义逐渐成为必考科目,1927年后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省市立抑或是私立大学,都基本将之列为必考,同时一些基础学科如国文、英语、数学等也都是必考科目。

在招考过程中,各校为了照顾不同学科的需要,还会对考试科目进行细化分类,如1932年浙江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就分得非常详细,其考试科目共分十种,按照不同学科,学生选考,其中党义、国文、英文属于共同必考科目,数学虽为必考,但又不同,分为“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三角”和“算数、普通代数、平面几何”两类,前者为报考理工科学生所考,后者为报考文科类学生所考;同时,报考文理学院外国文学系、政治学系、教育学系的考生要求在物理、化学中选考一门;历史、地理两门,报考文学系、政治学系、教育学系者均必考,其余各院系考生选考一门[31],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报考学科、专业及兴趣选考科目,利于发挥其特长。可以说,单独命题有其灵活性,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确定题目,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招到学生,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各校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对报考学生很不利,加重了考生的负担。

1938—1940年统一招生期间,高校招考的科目也相应统一,各年考试科目情况具体如下:

表1-4 1938年统一招生考试笔试科目表

注:报考同济大学者,英文改试德文,如以其他院校为第二、三、四志愿者,仍应加试英文;以同济大学为第二、三、四志愿者并应加试德文。报考体育系者加试术科(田径、球类、器械);投考艺术专修科加试素描及国画、绘画理论。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编:《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表1-5 1939年统一招生考试科目表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编:《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5-66页。

表1-6 1940年统一招生考试科目表

资料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535页。

由上述表格可见,三年中考试分组及所考科目略微有变,如在分组方面,1938年、1939年,理学院各系是分开的,其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各系属第二组,而生物、地理、地质各院系属第三组(两组在数学考验水平及对物理、化学的要求是不同的),到1940年,理学院所有院系均归入第二组,反映出战时对某些特殊学科的重视。考试科目方面,1938年、1939年各组必考科目为四门:公民、国文、外文(英语或德语、法语)、本国史地、数学(程度要求各异),1940年,各组必考科目增加了生物一科,反映出生物科及其相关知识在战时的重要作用。同时,该年还将原来之本国史地改为中外史地,以加强世界意识的培养。统一招生结束后,招考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招考科目均由当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