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
除上述几种外,该时期还有其他辅助就业政策与形式。
1.中央机关介绍
抗战时期,为增进后方各项建设,中央各部门亦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及安置,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教合作的实施。1938年8月,当时教育部与财政、内政、经济、交通、军政及航空委员会等部委联合组织了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便是“登记各方所需之技术人才种类及数量”、“毕业生服务分配”等[39],并由此成为战时沟通学校与各事业用人机关的桥梁与渠道。建教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借实习、考查留验人才,如1943年教育部与交通部等部门联合会发之《专科以上学校理工科学生分发经济交通军政各部所属工厂实习办法》就规定实习期满之学生“毕业后得尽先由实习机关聘派任用”[40]。同时,各部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并代为介绍工作,或应用人单位之需代寻人才,如1938年10月,当时教育部就先后代军委会后方勤务部和零陵炮兵学院等单位向各高校征求合格毕业生,并代之甄选复试[41]。据统计,仅1939年,通过该部介绍获得服务机会者“一千六百余人”[42]。
2.省统筹
抗战时期,一些省份为促地方之发展,谋求人才事业之进步,亦积极关照辖区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排与统筹,如国立山西大学,其战时每届毕业生的安置基本都是由省政府与用人单位及学校协调后,再参酌各生志愿及其成绩,制定具体的就业计划,并依之分发各机关任用。以1943年为例,该年山西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下:
该年毕业生34人,其就业情况如下,留校者八人:张华威(外文系)、李文泰(法律系)、吴雅儒(经济系)、张志宗(机电工程系)、李梅(机电工程系)、任有道(土木工程系)、高凤来(土木工程系)、张华(历史系);西北实业公司九人:郝继隆(机电工程系)、曹锦(机电工程系)、傅以诚(机电工程系)、温俊田(机电工程系)、姬澄(机电工程系)、刘尊贤(经济系)、师元恺(经济系)、崔淑敏(土木工程系)、马文和(土木工程系);经济委员会四人:徐禹寿(机电工程系)、李志勋(机电工程系)、孙永康(机电工程系)、牛承禹(土木工程系);第一联合中学一人:宋成文(历史系);第二联合中学一人:樊耀武(外文系);山西省银行三人:张璞(经济系)、梁晋都(经济系)、王济生(经济系);山西高等法院二人:秦保文(外文系)、梁庆德(法律系);有关国防工厂奉令不准登报以书某某厂者四人:郭骇恩、岳北恒、胡多文、何敬铭(以上皆土木工程系);省职业学校一人:吕文载(历史系);简易师范学校一人:朱高明(土木工程系)。[43]
可以说,省统筹毕业生就业,是中央机关统筹的延续与补充,利于各地方人才的合理配置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3.学校介绍
自1934年,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成立并令各校设职业介绍机关始,职业介绍开始被纳入高校的工作范畴,亦成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战时高校职业介绍的中介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学校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二是用人单位与学校接洽,由学校代为征求人才,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前者如,1941年国立商学院与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联合)接洽,推荐该校毕业生前往工作。[44]单位向学校求才者如,1944年10月,中泰协会致函中央大学请求代征精通泰语之通译人才[45]。应该说,该时期学校介绍或由学校中转是除国家统筹之外的主要就业渠道。
4.社会职业介绍机关积极参与
抗战时期及战后,亦是我国职业介绍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批官方或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的成立及发展,构成了对政府统制分发、学校职业介绍的补充,发挥了社会机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介绍的职能。
该时期由官方主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有如:1938年12月,为促进大后方各项工业建设的有序开发,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特别设立了专门技术工作咨询处,接受失业人员及用人单位的登记,并为之相互介绍,到1939年9月底,先后登记之失业人员达“一千一百余人”,介绍职业成功者“已有三百余人,现尚有百余人正在接洽中。”[46]1939年11月12日,为“解决战时社会人事配合问题,俾收人尽其物、物尽其功之效,借以加强抗战力量”[47],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在重庆成立了战时社会事业人才调剂协会,该会先后在天津、香港、广州湾、海防、昆明、桂林、洛阳、长沙、兰州等人才聚集地设分处,负责人才调盈剂虚及输送工作。再如,1940年3月当时中央军事委员会设立了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对“各沦陷地区之失学失业青年、技术员工、文化人士及妇女,不甘受敌利用迁来后方者,均经予以救济”,仅1943年就“招致青年23731人,其中协助升学或就业者10763人”[48]。其他诸如中华职教社、中华赈济委员会等民间组织也开展了职业介绍、指导工作,这些机构,虽然不一定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但仍成为战时高校学生就业管理的有效补充,发挥了其应有的中介作用,促进了大后方各项事业的开展。
战后因为时局等原因,政府及一些社会组织的介绍活动中止,最终只靠学校或学生个人应聘,如1948年9月上海电力及电话公司招考工程师,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同学纷纷报名应考,考试结果,成绩异常优良,占录取人数的百分之八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