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学生卫生健康管理
优良的卫生环境、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与目标。新式教育兴起以来,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卫生安全,学生健康也进行了规划,曾先后颁布过《学校健康检查规则》《学校卫生设施标准》《专科以上学校特种教育纲要》等法规,对学校卫生组织、卫生人员、卫生设备等事项做了相关规定。各校亦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学生健康。如在我国成立较早的北洋大学,其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医务处,有专门的医务官负责学生医疗诊治、卫生督查,食堂卫生等事宜[7]。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关组织进一步完善,很多高校设置有规划学校卫生健康事宜的卫生委员会。各校卫生委员会职责大致相同,如四川大学卫生委员会主要职责有:①设计本大学一切有关卫生事宜;②检查并考核学生健康;②检查并维护全校清洁;④预防并管理有碍公共卫生之行为或病症;⑤拟定本大学卫生细则;⑥管理本大学之卫生设施与改进事项[8]。浙江大学卫生委员会职务有:①监督全校清洁事项;②办理全校防治传染事项;③办理全校健康检查事项;④改良全校卫生设备;⑤检查全校饮食[9]。各校在卫生委员会的规划下开展相关工作。抗争时期,各高校统一设置了训育处,其下又设有体育卫生组,其职责内容计有关于本校卫生计划与监督,学生健康营养之指导等事宜。
在《学校卫生设施标准》中,规定专科以上学校必须设置由卫生教育人员或医学专门人员任主任的固定卫生组织负责办理学校卫生事宜,并聘请专任医师、护士、药剂师。据此,各校大都设有医院或诊疗室之类的医药机构,聘请医生负责学生员工日常健康工作。校医院或卫生室也就成了各大学实施卫生健康的实际执行部门,为规范学生就医,各校还制定了各种规则,如在北平大学,制定有《学生就诊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全校卫生及学生诊病办法》[10]
一、各学院设卫生室由第二卫生区事务所所长秉承医学院院长办理。
二、卫生室置常驻卫生员一人,由第二卫生区事务所监督之。
三、卫生员应负左列之任务:①救护诊治事项(由各学院略备医疗器械药品以为诊治之需);②免疫注射事项(由事务所按时派员会同各该学院卫生员办理);③学院内环境卫生事项;④各期健康检查事项。
四、各学院学生向附属医院就诊应持诊病券连同学生注册证经由医院售票员检验后换发普通诊察券再赴各科诊疗室。
五、各学院学生就诊应在门诊时间(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下午二时至四时),星期及假日停诊。
六、各学院学生持诊病券就诊受左列之优待:①诊察费:门诊普通券免收,暂不出诊;②药剂费:普通药费征收二分之一,注射药费及贵重药照章收费;③检查费:住院病人免收,门诊病人照章收费;④理疗费:X光透视收费二分之一,X光照像照射太阳灯均照章收费;⑤住院及一切处置杂费均照章核收。
具体说来,校医院或卫生室主要工作如下:
1.日常医疗诊断
作为学生健康的最基本保障机构,校医院的日常核心工作就是为学生及教职员工诊断病情。各校医院会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调整就诊时间,如在大夏大学,一般时间是每日下午三点到五点,遇到患病人数增加、流行病爆发等特殊时期会延长就诊时间。据1930年4月该校校医院统计,该月每日平均诊病人数超过二十人。就诊类别:内科 59人、外科皮肤科 49人、 眼科 25人、耳鼻喉科15人、牙科4人。其中内科又有支气管炎 12人、感冒10人、肠炎 4人、神经衰弱4人、肺结核 2人、肺结核之可疑者3人、疟疾3人、脚气病2人。[11]可以说,日常诊断,是维护学生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2.进行健康检查,接种疫苗
除日常诊断看病外,体检、疫苗接种等各项日常医疗活动也是由学校医疗机构具体负责。如1932年5月,浙江大学医务课为改进全校学生健康起见,特举行健康检查,体检尤为关注各生“身体上之弱点加以注意,一面汇集统计,可以观察学校病之趋势,二谋补救之法”。此次受检查者计215人,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28岁,发现患肺病者2人、心脏病者2人、龋齿37人、胸型左右不等者2人、皮肤病者8人、眼病者159人、淋巴结肿胀者115人、鼻耳病者3人、生殖器病者30人[12]。此类体检,为学校实施合理的健康举措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此同时,为预防瘟疫起见,各校还会经常购置了大量霍乱、感冒等疫苗,对师生员工开展防疫注射,这些都为学生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3.购置、研发医药设备
为充实医药设备,各校医务部门亦采取各种措施,筹措药品。以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为例,该校该期间几次大规模购药活动有:1939年2月,向中国电气公司订购抗毒血清一支;1940年3月,向内政部订购霍乱伤寒疫苗五十瓶;6月,向四川卫生署,请购鸦片原料及药水若干;1941年11月,在香港订购医用药品十箱约500公斤[13]。采购之药品,对学生病症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即便如此,因资源紧缺,缺医少药依然是各校共同现象,为解决应需,各校教职员生还自制药品,以应急需。如,为治疗四川地方疾病之汃病,武汉大学校医董道蕴,试用马钱子碱为患病学生治疗,该校化学系学生彭少逸、涂主珍等人也从中草药马钱子中提取该成分制成专用药品,并在乐山地区广泛应用。同济大学医学院唐哲教授、杜公振等也为此病提出主治方案,其论文《痹病之研究》获1943年教育部全国应用科学发明一等奖,两校研究成果均为当地医药卫生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解决了困扰该地区几百年的健康难题。其他如,山西大学工学院副教授王伯隣精选犀角、牛黄、珍珠、麝香等十余味珍贵药品制成了“隣制防疫散”,对于伤寒病之治疗与防治,显有特效[14],极大缓解了该校及周边地区伤寒病药品紧缺的难题。
为营造优良的卫生环境,减少传染源,各校还极为重视环境卫生的改善,并经常定期进行卫生大扫除。各校还开展卫生评比运动,优胜者获得奖励,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