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状况及管理
受战争环境、经济封锁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地、解放区一直处于困难时期,物资紧缺,办学条件艰苦。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中国共产党办的高校也实施公费制度,边区政府尽量给师生提供一切生活设施,保障师生基本生活,师生亦均能克服困难,努力向学。当时师生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相当简陋,其基本概况:(1)衣。学生均穿政府统一发放的灰色粗布、棉布服。单衣、衬衣一年各一套,棉衣两三年一套。一年两双布鞋。为节省开支,很多学生夏天都穿自制的木板拖鞋或麻鞋。夏天戴灰布单质帽,冬天戴羊毛绒毡制帽。被褥根据情况每年适当补充。(2)食。各高校按标准级别分为大、中、小灶三种,学生一般大灶,每天口粮一斤小米,煤、菜、油盐等均按标准发放实物或折价发给钱,由伙房采购。一般情况每日两餐。每周吃一两顿白面馒头或包子,伙房喂了猪、羊,可以额外增加一些肉食。(3)住。延安及附近学校学生住的是窑洞,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挖成,门窗也是自己做的。教师和少数干部睡的是床板,多数学员睡的是没有加工的木板搭建的通铺。一般一孔窑住四个人,照明是用瓷碗点的没有经过提炼的石油灯,黑烟很大,烟毛乱飞。其他根据地的学生一般是借助当地祠堂、寺庙等地为校舍、宿舍。(4)生活用品。毛巾、牙刷、牙粉(或精盐)、肥皂等日用品,发放实物或折钱,一个宿舍发一个铜盆。学生所用纸张都是边区自造的马兰草纸。学生们将发放的笔尖用线缠在木棍上,蘸墨水写字。
在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各校学生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如在北方大学,学生在学校附近开荒种上了土豆、玉米、白萝卜、黄瓜、茄子等作物以改善生活,学校还组织了专门的生产委员会,负责统筹生产事宜,以增加生产。
虽生活艰难,但各校依然组织有各种课外娱乐,不管是学生会文娱委员还是每班的文体干事都积极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延安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高楼万丈平地起》《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大家最喜爱的歌曲。延安自然科学院连续几年召开体育运动会,尤其是1942年运动会,有280多人参加,校长徐特立还进行了游泳表演,可谓“盛况空前”[7]。艰难的生活条件,不能阻挡师生追求真理的执着,反而更坚定了他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