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学非所用,影响了高等教育声誉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学非所用,影响了高等教育声誉

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出现并不是原发的,而是受西方的影响,在不断学习、借鉴、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一批留日学生的努力,当时的新式教育带有浓厚的日本色彩,在高教领域,当时从学科设置到教材编写,再到教学方法,甚至教师来源,都跟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一批留美学生的回归及杜威、克伯屈等人的来华交流,美国教育制度在国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其集中体现即为1922年学制的颁布与实施。在某种意义上说,像当时中国这样的后发型国家,借鉴、模仿确是一种发展途径,它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直接引入,让国内教育少走弯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较快发展,也与不断吸收、借鉴国外教育优势密不可分,其对近代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现代大学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结合问题。源自西方的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将其引入到当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农业社会的中国,势必造成现代学科甚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土不服。当时很多高校所设置之学科,所开设之课程大部仿效欧美,“政治系中的科目除了有中国外交史与中国法制史外,其他的尽讲的是外国东西,对于本国的事情竟一字不提”[44],这种照搬照抄的结果就是“使学政治经济法律者,只知别国之政治经济法律,学农工矿者,只知别国之农工矿,生吞活剥,削足适履,于本国之产品原料,风土人情,毫不顾及”[45]。这种生搬硬套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疑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其结果就是造成学生所学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所需,“中国现在教育所造就之人才,大致上皆不为社会所需要”[46],这也是当时高等教育一直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教学内容的不切合中国实际,降低了当时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率,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