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仪式教育
为达到训育目的,民国高校,还非常重视情景、仪式教育,力图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及特殊活动强化道德教育及意识形态内容的普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教育,进而产生思想认同。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利用集会和节假日的一系列活动实施思想同化教育。
民国成立后,为纪念先烈人物、重要历史事件,当时政府设置了各种纪念月、周、日等,并举行各种活动以示纪念,以纪念日为例,该时期大致有如:
国家纪念日:“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1月1日)、国庆纪念日(10月10日)、革命政府纪念日(5月5日)、革命政府誓师纪念日(7月9日)、总理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抗战建国纪念日(7月7日)、总理逝世纪念日(3月12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19日)、青年节(3月29日)、国耻纪念日(5月9日)、禁烟纪念日(3月3日)、先师孔子纪念日(9月27日)、云南起义纪念日(12月25日)。
国民党纪念日:北平民众革命纪念日(3月18日)、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3月23日)、先烈胡展堂先生逝世纪念日(5月12日)、先烈陈英士先生殉国纪念日(5月18日)、先烈廖仲恺先生殉国纪念日(8月20日)、先烈朱执信先生殉国纪念日(9月20日)、先烈黄克强先生殉国纪念日(10月31日)、总理广州蒙难纪念日(6月16日)、总理第一次起义纪念日(9月9日)、总理伦敦蒙难纪念日(10月11日)、肇和兵舰举义纪念日(12月5日)。
此种纪念活动,规模最大者莫过于总理纪念周。“总理纪念周”,最初源于国民党军队及党务系统,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原属国民党内部的活动,取得了国教仪式般的地位,迅速渗透到党、政、军、学、群,乃至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影响,不言而喻。总理纪念周的实施有如下程序:①全体肃立;②唱党歌;③向国旗党旗暨总理遗像行致敬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④主席恭读总理遗嘱,全体循声朗诵;⑤静默三分钟;⑥就座;⑦主席报告及训话;⑧演讲;⑨礼成。每次纪念周,均依序进行,使之成为制度化、程序化的固定仪式。经过这种仪式教育,宣传、神化孙中山先生及其所主张的三民主义,达到构建政治认同,进而加强国民党统治的目的。可以说,政治性是总理纪念周活动的首要功能与特征。无可否认,这一系列的礼仪和集会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培养其民族意识,但同时也使党化教育借机渗入,并助长了个人崇拜的风气,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国民党排除、丑化异党,同化、控制学生思想的目的,因此也遭到各高校的抵制,如总理纪念周中的演讲环节,后来都变成了各高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演讲的时间,学术化的趋势在一些高校日渐明显。
除上述各种外,该时期训育的形式还有诸如新生教育、党团活动等形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价值,但在特殊时期都无疑夹杂了政治性的内容,也正因如此而遭到高校师生的抵制而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