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问题层出,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如前所述,民国时期,高校课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由清末民初的政府规划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各校自设,再到30年代的重新统筹规划设计,可以说该时期的高校课程一直都在探索改革中。但非常可惜的是,每次的改革变动在解决前期遗留的问题时,却经常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也就是说该时期的课程始终存在一些核心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进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民国初年,高校课程延续清末,包括课程设置、课时等都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划,各校无自主权,此种局面因政府部门管得太死,无法发挥各高校的自主性而受到非议,进而在五四运动时期随着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扩大而被推翻,代之以20世纪20年代后,各校自定课程。各校根据自己的特色设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体现各校的独特性,当时也确实有一些高质量的大学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但其问题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各校设课混乱,甚至“任何相同学院或相同系之课程,几无二大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诚然是一种苛求,即求大致相似,亦尤缘木求鱼不可得也”[43],从而导致高校课程缺乏一定标准,同时也给一些学校设置“水课”拼凑课程以应付学生与社会以可乘之机,使本来就水平不一的高校差距越拉越大,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为解决此问题,20世纪30年代开始,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又推动了大规模的高校课程改革,使高校课程划一有了统一之标准,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看这是利大于弊的,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按照当时的体系规划,各学科课程中共同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几乎占到了一半,这样无疑就减少了专业性课程的设置,弱化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学识的发展,与当时“研究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宗旨相违背。可以说,整个民国时期,课程问题层出不穷,且都是涉及高教发展的核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