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学科,奠定学生学识基础

(一)重视基础学科,奠定学生学识基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国文、外国语等工具性基础学科及其他专业性基础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是民国高校的共识。国文、外国语培养的是语言、书写运用能力,专业基础课则是学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石,这些都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识基础,该时期各高校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如在武汉大学国文、英语、数学有一科不及格者,其他学科再好,也不会录取。教会大学的辅仁大学,其课程虽主要由各院系负责,但国文、人文素质教育等一些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则是由校长陈垣亲自主持[18]。在课程设置上,这些基础科目均属于必修课,考核不达标者不能毕业,如山东大学将国文、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学科列为基础必修课,规定国文6学分,英文12学分,自然科学6学分,社会科学6学分[19]。在燕京大学,中文、历史类课程达不到“B”者就必须离开燕京。为加强此类课程的教学,一些高校还专门成立了相关院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当时国内工科院校中首个设立了中文系,以负责全校国文教学事务,并专门成立了科学学院,负责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

教授上基础课也是当时很多学校的制度化规定,如在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由罗庸、朱自清、王力、陈梦家等知名教授授课;大一外国语由叶公超、钱钟书、柳无忌等知名教授上课,这些教授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在教学中能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基础知识相结合传授给学生,使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强教学效率,各校都制定有严格的教学标准和考核要求,如暨南大学要求:“①国文课:教学应注重课外浏览,以交笔记作为平时成绩;一年级学生每周作文一次,二年级学生至少每两周作文一次;②外国文:提倡多开相辅而行的科目。课程讲授应注重文法;一年级基本英文每周作文一次,二年级英文至少每两周作文一次”[20]。同时很多高校还专门组织了诸如国文教学委员会、外国语委员会之类的教学组织,以规范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方法,协调教学内容与进度,提高教学效率。为考核此类学科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国文、英文等基本学科会考,会考不及格者一律重修,直到及格为止。除此之外,为激励学生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各校还经常举行涉及相关学科的演讲会、辩论会之类的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对基础学科的重视,使学生历经扎实的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和基础的专业学科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