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战时期及战后高校就业政策及
管理
抗战时期,鉴于时局之艰险,国家之危难,为谋各级人才都能从事“有利于战时之各项生产工作”[23],进而促进大后方社会建设及前线各项事业顺利进行起见,当时政府着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了以检验分发、征调征选为主,融政府统筹分配、学校和社会组织介绍及个人谋生等形式于一体的就业网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图实现最大限度地就业安置,以“使社会人才之供求得由合理之适应,藉使教育成果对于建国事业克尽功能”[24],从而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为抗战建国发挥了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概况说来,该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形式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