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就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弊端

(二)民国时期高校就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弊端

1.就业网络体系不协调

该时期虽然初步形成了就业网络体系,但仍然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如梅贻琦曾经感慨,为了促进学生就业“本校曾试行方法数种,向政学工商各机关团体设法接洽,以期供与求两方面得有适当之接触,孰知结果几等于零”[67]。也就是说就业网络虽然建成,但协调问题尚不完善,存在很大隔阂,为此梅贻琦才转而重视清华校友会组织,以发挥校友这一独特资源在清华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2.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1935年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的调查中有求职意愿一项,根据调查显示:意愿到政界者最多,教育界、商界次之,而志在农工界服务的人只不过百分之八强。在希望服务地点上,大多数学生想在京沪两市及江浙两省工作。此种观念在战时依然存在,如1944年东北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该校学生首选党政及税务机关为就业去向者最多,占46%;其次为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占31%;再次金融或实业界,占19%;其他占4%。在希望工作的地点上,首选重庆者占41%,首选成都者31%,其次为西安 7%、三台4%、兰州4%,其他13%[68]。学生的此种就业意愿亦在武汉大学得以验证,在该校1938—1943年间毕业的658名优秀学生中,就业单位最多者确为行政机关单位,占33.8%[69]。机关单位成为学生就业首选反映了官本位思想的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会降低高等人才的社会贡献率。

3.就业安置中的政治因素,影响了就业公平及质量

如战时“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毕业的(三青团)团员,虽然经过教授反对,但仍有大批的留任助教;四川大学法学院的毕业团员可以当农学院的助教”[70]。而前述之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则直接由国民党特务组织主持,其在介绍工作的同时,更注重对青年施以政治思想控制,这些政治因素的掺入,影响了教育公平与质量。

4.政府安置形式较为单一

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各项举措中,无论是就业训导班还是增加高考名额,抑或是省级政府对毕业生的统筹安排,基本都是将毕业生分到各级行政机关任职。该时期发动的小工业贷款,申请者极少。就业形式单一,无法开拓就业新形式,也限制了该时期就业管理的实效。

上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当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造成的。事实上自新式大学在中国出现以至整个民国时期,高校学生数量并不多。据统计,民元以前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184人,1912—1937年间共毕业104095[71]人,也就是说在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也就十多万人,差不多每万人中不到3个大学生,比例很小,却仍然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整个民国时期国内政局动荡、官场腐败是常态,外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等民族危机基本未间断,社会动荡不安,百业凋敝,就业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落实。同时,在高等教育内部,移自于西方的年幼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都处于摸索之中,移植、模仿一直都是她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化的理念、西方化的内容一直在民国时期的高校中存在,而这种建立在工业经济形态基础之上的西方教育制度与理念与当时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实际的矛盾,也造成很多毕业生学非所用,培养的人才不为社会所需,“学校之兴办愈多,而国家失业人数愈多”[72],人才浪费的状况比比皆是。因此,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本的还在于社会的发展,在于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只有社会发展才能需求人才,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注释】

[1]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8.

[2]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72.

[3]总办公厅.国立中山大学法规集[M].1937:30-31.

[4]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0.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378.

[6]苏实.民二三北平各大学毕业生职业运动[J].人民评论(旬刊),1934(46):9-10.

[7]中国职业介绍机关概况[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5):36.

[8]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J].北辰杂志,1933(1):11.

[9]北平各大学组织职业运动大同盟,推举谭庶潜等五人来京向中央各党政机关请愿[N].中央日报,1934-7-17(4).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378.

[11]邱杰.现阶段的大学生失业救济问题[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2(7):2.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378.

[13]各省市专科以上学校职业介绍组织[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5):36.

[14]本处二十三年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各种概况[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1):20.

[15]本处二十三年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各种概况[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1):20.

[16]关于办理小工业贷款事项[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6):43.

[17]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812.

[18]吴骁,程斯辉.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70.

[19]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332.

[20]杨放.我国知识分子失业问题之检讨[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3(6):6.

[21]行政院通过甄用毕业生办法[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2(6):37.

[22]杨放.我国知识分子失业问题之检讨[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3(6):9-10.

[23]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M].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10.

[24]教育部训令[J].山西大学校刊,1943,1(10-11合):5.

[25]教育部处理由战区退出之各级学校学生办法大纲[J].教育部公报,1938,10(1-3合):16-19;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教员暨学生登记办法[J].教育部公报,1938,10(1-3合):20-27.

[26]教育部甄选国立各大学二十六年度毕业生分发边远省区充任中等学校教员办法[A].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50.

[27]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选送服务办法[J].山西大学校刊,1943,1(10-11合):5-7.

[28]民国三十年征用医药护士毕业生服务实施办法[Z]//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66.

[29]修正卫生人员动员实施办法[J].国立山西大学校刊,1945,3(2):4-5.

[30]军政部征用法律学系毕业生规程[J].山西大学校刊,1944,2(4):2-3.

[31]军政部征用工程学科毕业生办法[J].国立中央大学校刊,1944(23):5-6.

[32]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Z].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67.

[33]长沙临时大学关于设立国防介绍委员会的布告[G]//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667.

[34]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00.

[3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01.

[36]李永森.西北大学校史稿[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145.

[37]江鸿波,祈明.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47.

[38]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321.

[39]张宪文,方庆秋.中华民国史大辞典[K].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511.

[40]专科以上学校理工科系学生分发经济交通军政各部所属工厂实习办法[J].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四卷(8):2-3.

[41]国立四川大学布告[J].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七卷(5):3;介绍本校毕业同学服务[J].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七卷(29):7.

[42]黄龙先.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检讨(下)[J].教育通讯,第二卷(48):6-16.

[43]本届毕业生就业,省府已预筹竣事[J].山西大学校刊,1943,1(10、11合):2-4.

[44]刘建本,许康主.国立商学院院史(1937—1946)[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

[45]中泰协会致函本校征求通译人才[J].国立中央大学校刊,1944(21):6.

[46]抗战建国时期中专门人才就业近况,咨询处介绍就业者有三百人[N].申报,1939-10-31.

[47]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大辞典[K].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63.

[48]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7辑)[M].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443.

[49]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651.

[50]浙江省学术工作咨询处章程及工作咨询实施办法[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8):39.

[51]冀察大学训练班毕业[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12):41.

[52]江西省内外专科以上学校赣籍毕业生分发服务暂行办法[J].江西省政府公报,1935(228):4-5.

[53]据本省省内外专科以上学校赣籍毕业学生分发服务审查委员会呈请将第一批合格人员分发各县服务等情形令仰转饬知照[J].江西省政府公报,1935(258):17-18.

[54]鲁省府设法解决大学生出路[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6):77.

[55]二十三年大学生出路协作社,社员确有出路[J].大夏周报,1934,11(7):99.

[56]梅贻琦.梅贻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50.

[57]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国立四川大学,1936:245.

[58]中航罗致人才 本校招考职员[J].交大周刊,1948(26):2.

[59]杨放.我国知识分子失业问题之检讨[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3(6):11-12.

[60]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8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495.

[61]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55辑) [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77.

[62]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55辑) [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79-80.

[63]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55辑) [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81.

[64]二十五年度各大学招收新生办法[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4):56-57.

[65]限制文法科招生后实科学生渐增加[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1):61.

[66]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55辑) [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86-87.

[67]梅贻琦.梅贻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24.

[68]本届毕业同学服务志愿调查[J].国立东北大学校刊,1944(1):9-10.

[69]涂上飙.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1938—1946)[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98.

[70]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76.

[7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334;337.

[72]张汉倬.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刍议[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