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训育管理

第三章 民国时期高校训育管理

训育,原系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的影响”[1]的教育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于清末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后及至民国时期,作为道德教育的代称,训育逐渐演变成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集品格训练、政治灌输、行为养成、生活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体制。该时期,训育标准的制定、学校训育组织机构的成立及完善、训导人员的遴选,使训育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强化。由训导处主持,以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导师制、情景教育及党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训导网络亦在该时期形成。应该说,训育制度的形成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克服了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弥补了大学教育之不足,且对高校学生道德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凝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训育的实施过程中国民党不断渗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从而导致其功能异化,并因此遭到众多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抵制而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