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体育、军训实施中的问题
1.锦标主义至上,背离了体育初衷
如前所述,近代以来,随着社会体育竞赛运动的兴起,高校学生成为绝对主力,这些学生在各项竞赛中,一展身手,为学校赢得了各种荣誉,这对推动高校体育本是好事。但,比赛就会有胜负之分。为了获胜,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体坛盛行锦标主义,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一些学校对待本校有机会获得锦标的学生,给予各种特殊待遇,动用各种资源向其倾斜,这些学生“有牛肉、鸡子可吃,有牛奶可喝,有上好的毛衣可穿”[51],在体育训练中这些学生利用对外比赛涉及学校声誉的借口,垄断体育资源,占用学校最优之体育设备,穿高价的运动服,致使学校体育经费大半被这群特殊群体消耗,相应的其他学生的体育权益被侵占,有违体育公平。在教学中这些学生“平日有照例不上课的自由”,或者即使去上课也不会认真听讲,还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学校也不会让他们不及格,即使违反了校规也不会得到处罚。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了能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荣誉,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争取运动员为自己争光。受这种影响,一些大学“在表面上去看,体育声誉可以冠绝—世,各种竞赛运动可以称霸全国,但从实际上去考察,全体学生之体育,是会无人过问的”,因此在时人看来,这种“选手制度所造成的运动阶级,实为我国大学体育问题之结症”,[52]因此很多有识之士呼吁破除这种特殊阶层垄断的局面,实施普及体育运动,后来在一些学校也确实推行了各项改革,但锦标主义的影响一直在高校存在。
2.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兴趣不大,影响了实施效果
不管是军训,还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该时期高校也出现了“遵令奉行者固属甚多,而漠视敷衍者亦复不少”[53]的局面,各校重视程度不一。如1928年五三惨案后军事训练盛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求各高校严格军训,但激情过后,很多高校就不那么重视,或者干脆就不进行军训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加重才又重新认识到军训的价值,重新加紧,但直到抗战爆发,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完全按照要求施行。这也跟部分高校一直存有偏重智育,忽视德体二育的思想有关,不怎么重视军训、体育之发展。另外,这种局面的形成,也跟军训内容的单一有关,按照当时规定,军训在高中以上学校都实施,且大学军训内容与高中军训内容差不多,致使其陷入重复的形式主义,虽然后来要求各校侧重实战,但因资源不同、设备各异,很多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设备,只能继续延续重复,这样学生的兴趣不大,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但又迫于行政机构的要求,只能应付了事。如据回忆,当时高校军训情景:
(复旦大学军训)由学校的军训教官主持,每晨在登辉堂前集合整队,跑步操练一小时。不过这基本上形成了虚应故事,同学们并不把它看得很郑重。有一件小事可以为证:一晨集合整队,教官高呼“立正”之后,队列已颇整齐;不料,继续“向右看齐”声出,队形却立刻溃乱不堪了。如是者三,大家终于看清楚了是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在捣乱:他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镜片后闪着两点调皮、狡谐的星光;每逢教官喊“立正”时,他并不像别人那样面对前方站立,而是侧着身子站着,等到喊“向右看齐”时,他却猛然弯身向后一撞,他身后的同学于是便一个撞一个,搞得一片东倒西歪了。“又是你?束衣人”教官涨红着脸,怒吼道。原先莫名所以的同学,听着这有趣的名字,望望那窿长奇特的身形,像个顽童满不在乎的神色,禁不住哄然失笑了。[54]
除了军训,体育运动在当时高校的普及也是阻力不少,除了部分高校效果良好外,其他一些高校效果有限。很多学生没有运动的习惯,以为运动劳筋费力,耗时伤财,或者认为体育运动有损知识分子儒雅形象而不愿意到运动场活动。很多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也不鼓励,更有甚者,竟认为“学校体育为非理举动而令子弟中途辍学者”[55]。这些都导致不少学生对学校体育漠不关心,即使学校实施强迫运动他们也只是敷衍应酬,出场而不运动,均影响了体育效果的达成。
3.体育军训过程中,政治因素的渗入,引起师生反感
作为当时实施训育的组成部分,该时期的高校体育、军训活动还不可避免地掺有政治控制的色彩。以军事管理为例,当时国民党当局在对学生加强军事教育的同时,亦力图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规则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控制。如军政部在选派各校军事教官时,极其重视政治条件与素质,甚至一些学校的教官干脆就由特务担任,以借机侦查了解学生状况,如在国立西北大学,“教官的怀里都有一个名册,上面写着‘反动’学生的名字及其籍贯、历史,随时进行侦查”[56]。而由中统大员程天放主持的国立四川大学,亦借军事管理为名检查学生的书籍、信件、日记,并将学生分为小组,相互监督。同时为了解学生动态,该校还经常以维护学校纪律为名,对学生进行各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你经常和什么人接近,为什接近?”“你最佩服谁”“最爱谁”等,[57]以图全方位控制学生,这些都引起学生及正直教师的反感与抵制。可以说,政治因素的渗入,使大学体育及军训异化为当局控制学生的工具,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降低了军训、体育应有的效果。
【注释】
[1]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933.
[2]重庆大学秘书处.四川省立重庆大学一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35:15.
[3]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21.
[4]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942.
[5]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成都:国立四川大学,1936:231.
[6]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74.
[7]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74.
[8]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78.
[9]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31.
[10]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139.
[11]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1932年)[M].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1932:234.
[12]《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 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09-310.
[13]《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 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89.
[14]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947.
[15]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 (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542.
[16]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1932年)[M].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1932:235.
[17]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589.
[18]http://news.sohu.com/20100804/n273970072.shtml.
[19]《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00.
[20]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293.
[21]教育部令发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训练方案[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73):765.
[2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87.
[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300-1302.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311.
[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312-1313.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306-1310.
[27]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014.
[28]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1932年)[M].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1932:237.
[29]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014.
[30]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011.
[31]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国立四川大学,1936:239.
[32]工学院本学期实施军事训练步骤[J].浙江大学校刊,1931(64):688-689.
[33]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国立四川大学,1936:240-241.
[34]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001-1002.
[35]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一览(二十三年度)[M].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1935:341.
[3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310.
[37]本校将实施非常时期特种训练[J].暨南校刊,1936(187):7.
[38]文理学院救护班开始训练[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72):759.
[39]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G].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2:435.
[40]军事管理组注重学生纪律生活[J].国立广西大学周刊,第二卷(13):18.
[41]朱斐主.东南大学史(1902—1949·第1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33.
[4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54.
[43]《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09.
[44]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293.
[45]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二十一年度)[M].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 1932:232.
[46]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285.
[47]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53.
[48]胡适,等.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14.
[49]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332-1333.
[50]本校军训整理概况[J].国立广西大学周刊,第二卷(2):2.
[51]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6.
[5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81.
[5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266.
[54]陈麦青,杨家润.老复旦的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40.
[5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08.
[56]陕西省委统战部关于国立西北大学概况调查材料整理[G]//陕西革命历史文献汇集.西安:陕西省档案馆,1993:84.
[57]军事管理组注重学生纪律生活[J].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二卷(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