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体育、军训的意义
1.锻炼了学生身体,传播了体育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的作用与价值,自清末民初始就已在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与宣扬,正如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所言“以强健的身躯行教育事业,这就是南高体育教育的宗旨”,“教育事业是精神事业,有赖完全强健之躯干作基础,否则科学程度纵有可观,而羸弱的肢体不是以发展其文明之思想,而于应尽之义务,亦不能收到良好之效果”[41]。同时,该时期很多高校都将体育、军训提高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达到此种目的,各校实施了各种措施,如规定高中体育课不及格者不得录取;学生入学后还要进行体育检测,成绩太差者取消录取资格,再如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强迫体育运动,课外活动时间锁上教室门,将学生赶到操场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如早期的河南大学就是将体育运动分为球类、田径、团体操、武术四大组,课外活动时强制学生择其一从事锻炼,也正是这种重视,学校的体育才取得了相当成绩,尤其是该校学生足球队称雄全省,驰名华北,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运动会。北洋大学亦早在1916年就确定了强迫体育运动,规定学生必须根据其体格选择一种以上之体育运动,并由专人定期检查有无进步[42]。体育成绩不好者也会影响升学、毕业,如著名学者吴宓,在清华读书时曾因为体育不达标被推迟半年出国留学。正是因为此种倡导,体育锻炼之风在当时各高校普遍盛行,在交通大学,1936年“各级学生参加比赛者约占75%,连同课外能经常自由参加运动者,总数约在85%以上”[43],普及体育运动在一些高校得到很好的落实,改变了传统士人的认知,此可谓当时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体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品性,发扬体育精神,实现在体育运动中实践道德教育的目的。基于“德智体”三育合一的精神,该时期各大学在重视体育技能的同时,也着重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如北洋大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体能技术,还要有“仁侠的精神、君子的态度”,在体育运动及各项竞赛中对“足为一般学生之模范者奖励之,其忽视运动道德及自身之健康者惩罚之”[44]。浙江大学实施体育的三目标中也有“培养侠义、勇敢、团结、合作之精神”[45]的内容,注重身体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的合一。在体育成绩的考核上,各校也是能够坚持综合考评,学生要想得到体育类的奖励不仅要求体育成绩好,还要求文化课、道德水平等表现优异,如在金陵大学,规定成绩分数在75分以下者不得代表学校参加任何体育比赛[46]。“德智体”三育合一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可以说,该时期强迫体育运动的实施、体育课不及格不得毕业的规定、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考核的全面化等都体现了高校对体育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转变了传统观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促进了近代体育事业及体育学科的发展
体育学科,作为现代学科体系中的一环在中国形成与奠定,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外交流的结果,这其中高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进西方体育,维新变法时期即已有人提倡,后来蔡锷、蒋百里等人宣传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是在对国内外深入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国人对体育、军训,对如何提高国人身体素质的思考。民国成立后,这种体育交流方式更多,邀请国外体育家来华演讲即是其一,如早在1915年冬,北洋大学就曾邀请美国著名体育专家克拉克到校演讲“奥林匹克之历史及东亚奥林匹克之起源及其与世界运动史之位置”,“ 聆之者有如身入图画,亲与其盛,欢声雷动”[47],促进了高校对体育的认知。该时期很多高校还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担任体育教员,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如河南大学成立之初,就聘请了德藉教师林德迈和夏特二人担任体育教师。1915年交通大学聘请了美国体育教员莫里逊,莫氏到后对交大的体育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大大提升了该校的体育水平。此外一批体育留学生回国任教,也成为现代体育学科在高校发展的主力,如马约翰对清华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他如东北大学先后聘请的体育专业留学生有郝更生(留美)、宋君复(留美)、吴蕴瑞(留美)、耿伯威(留日) 等人,加强了中外体育交流,促进了高校现代体育学科的发展。
在高校开设专门课程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点也在该时期高校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前所述,高校体育课程最早以兵式体操为主,形式单一,要求划一。五四运动以后,新式体育理论逐渐被引入到国内,也最早在高校实施,如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体育界提出“体育即生活”的理念,被一些美国学者及留美学生介绍到国内,逐渐引起了国内高校体育的变革,传统的兵式体操逐渐被抛弃,而代之以田径、球类、健美操等现代体育内容,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1923年高校课程中体操科被体育科代替即是其主要标志,这也标志者现代体育学科的出现。之后,体育课程逐渐更加制度化,如被列为必修课,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再如为照顾各地实际,各校会按照当地的气候、季节分别教学,这些都标志着高校体育学科的逐渐完备,最终基本形成。体育学科的建立,也可以说是该时期我国教育的重要变革之一。
3.军事训练,开高校国防教育之先河
如前所述,该时期军事训练的流行跟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相关。为改造民众体质,加强国家武备力量,才有了“军国民教育”的救国思潮,其提出在当时具有非常的意义与价值。应该说在当时特殊的情境下,学生对军训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每天破晓,操场上就听见‘向左转’‘ 向右转’各种口号。虽朔风凛冽,大部分学生倒也不偷懒”[48]。军训更多将教育与民族危机、民族生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的现实之需,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军事训练的呼声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都不曾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和平主义的氛围中,学校体育教学普遍由原来的兵式体操转变为现代体育课程,但军事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并未中止,反而更加波澜壮阔,其根本还是民族危机的紧迫,事实也证明,每一次危机事件爆发后,都是高校重视军事训练的时间点。如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后,从政府到高校,都重新思考军事训练,所以才有了军训作为必修课政策的出台,使高校出现军训与体育课程并存的局面。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陷,再次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军事训练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这才有了当时政府《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训练方案》的颁布,决定分四期在高中以上学校开展军事训练,之后又陆续颁布了《学生训练暂行纲领》《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奖惩规则》《教育部推进国防教育办法大纲》《教育部推进学校军事教育办法大纲》《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管理办法》等法规,加强对学生的军事、国防教育与管理,各校也纷纷成立义勇军组织,组织训练。在实施军事训练,加强学生军事技能的同时,各高校还开设了诸如“日本及东北问题讲座”“救亡教育讲座”“中日关系讲座”“救亡图存系统讲座”“未来大战系统讲座”等特种讲座,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可以说该时期的军事训练是一种涵盖多方面的国防教育。在本质上讲,军训承袭了近代以来“保国强种”的民族呼声,是当时落后的中华民族自救的一种方式,据统计仅从1929到1945年,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参加军事教育训练者就达136907人[49]。军训,尤其在战争时期,也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最大反映之一。通过军训,增强了学生的军事技能,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使之具备了军事人员应备的素质,为其“负担抗御外辱之神圣事业”[50]打下了坚实的体质与学识基础。各高校大多数学生,基于朴素的民族情感,大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应该说,此种“寓将于学”的战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