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育管理体系化、网络化发展

(一)训育管理体系化、网络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民国初年源自清末管理模式的学监一职与教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监人员有时甚至直接由教务人员兼任。五四之后各高校虽相继成立了训育处之类的专门训育机构,但训育事宜总体上仍被归为教务范畴。抗战时期训导处的设立,使之最终成为高校负责学生管理的专门行政机构,并取得了与教务、总务同等的地位。在训育工作人员方面,由最初教务人员兼职,到设置专职训育员职位但无明确资格标准,再到非经遴选与检定不得担任训育专职人员,使训育人员的任用一步步专业化;训育目标上,亦由最初笼统的道德教育到《训育纲要》的颁布,使高校训育有了更明确的标准;训育实施上,其内容可谓涉及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事宜,并形成了以训导部门为核心,集思想教育、党团组织、课外活动、生活管理等于一体的训育网络。专门的机构、明确的目标、专业的人员、丰富的管理内容、多样的管理措施,使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不断完善。

在训育方式上,该时期利用了课内与课外、强制与引导、显性与隐性等各种手段,力图达到预期之效果。学生自入校起即以入学训练开始训育的实施,之后通过专门课程,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在课外,各种团体活动的推行与开展,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在内容上,该时期的训育也力求全面,构成了从思想到行为再到日常生活的全方位训育网络。如山西大学导师会议曾对导师制实施制定三个原则:“思想上,注意其是否正确,有无其他不良倾向与政治色彩……”;“行为上,注意学生是否恪守校规,有无其他不轨行为,余如态度与礼貌上,亦应特别加以指导”;“生活上,青年血气未定,我们要以正气方法,将其情感生活推向合理途径……在经济生活上,要注意学生经济来源,调查其是否困难,或其困难达到什么程度,调查确实后,学校当可设法解决或呈请阎长官救济”[42]。而中正大学更是将上述几方面具体细化,在该校制定的《本大学学生操行考查规则》中,将学生考查内容分为“思想”(如纯正、纷杂等)、“品性”(如诚实、公正、欺诈、自私等)、“意志”(如坚定、犹豫等)、“情感”(如消沉与兴奋等)、“仪态”、“言谈”(如文雅、粗野等)、“纪律”“俭约”“负责”“整洁”等十项[43],可谓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网络化训育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当时政府及高校对学生训育的重视,其专业化、制度化发展,对维护校园秩序,加强学生管理,促进高校良好运行起了很大作用,并对之后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管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