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试题分析
关于试题内容,在此仅以1935年北洋工学院招考新生的部分学科试题为例了解下该时期高校招考的试题内容:
党义(共四题)
1.中国关税是否自主?
2.节制资本是否即统制经济?
3.平均地权之方法如何?
4.英国膨胀政策有效否?
国文(共两题)
1.试将下列一段文字加以新式标点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伐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入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凡天下之地执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防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凡行奠水磐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凡沟必因水执防必因地执善沟者水漱之善防防水淫之凡为防广与崇方其閷参分去一大防外閷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茸屋参分瓦屋分囷奅仓域逆墙六分堂涂十有二分窦其崇三尺墙厚三尺崇三之
注意:①写卷用毛笔字 毋潦草;②文言白话不拘。
军事学(共四题)
1.立正与立定的口令,各在什么时候使用?
2.正步的一步有多长?一分钟走多少步?
3.枪上的标尺有何作用?
4.我国国民军事教育,现在积极进行,其故安在?
注意:(1)答题得不依次序;(2)抄题;(3)不许发问。
历史地理(共五题,选四回答)
1.在长江南岸与长江东西平行铁道的急速进展与东南七省公路网之飞跃的开拓,皆有其时代的与必然的意义,试述之。
2.德国重整军备与世界大局。
3.试就所知之中国新兴事业,按其性质,略述其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或军事的价值。
4.中国史应始于何时?何故?
5.何谓文艺复兴?[32]
总体看来,民国高校招生考试试题,可以概括出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就试题形式看,主观题多,客观题少(甚至没有)。这在该时期各校的招生考试中几乎是普遍的特征。如前列之1935年北洋工学院各科试题,基本上都是主观题,没有客观题。主观题多,考生对此内容了解就能答,不了解或许一点也答不出来,这也是造成当时考试会有100分考题仅得一二十分甚至零分的原因,会就会,不会就完全答不出来,不存在侥幸的现象。同时,主观题更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表现。
其次,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现实的关注,可以说既是个人的责任,也是求学者的追求。近代以来的“教育救国”思潮其实就是其中的反映。这在很多高校的考题中就能反映出来,在出题时引导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救国热情,如“试言我国农村衰落之原因”(北洋工学院1936年公民试题)、“读书救国论”(北洋工学院1936年国文作文题)、“论文学在抗战中之作用”(1943年河南大学国文作文题目)、“学术建国”(1946年武汉大学作文题目)、“我国东南沿海,可筑军港之地有几?”“在地理观点上,陈说东北之重要”(武汉大学1946年地理试题)、“略论三峡形势”(圣约翰大学1946年试题)、“中国人口问题之症结何在?应怎样解决”(浙江大学1946年公民试题)、“我国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为何”(辅仁大学1946年公民试题)等等,这些题目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对民族前途的思考与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再次,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分析。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该时期考题中此类内容比比皆是。如英语试题中,很多高校只有三种题型:英语作文(50%)、英译汉(25%)、汉译英(25%);国文试题也是如此,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他学科也非常注重此方面的考查,如1938年统考中教部要求物理、化学试题中必须有一道考察试验程序的题目。其他如“试述水泥(洋灰)之制法”“述肥皂之制造法(包括原料、制造、反应、副产品及其用途等)”“夏日挥扇何以凉?”等题目都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用品的关系,或者让学生用专业知识去解释、思考生活。
最后,重视传统文化。虽经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该时期受到非议,但作为传承文脉的重要基地,很多高校依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在各校招考时即有反映,甚至一些教会大学亦是如此,如福建协和大学特别强调“入学试验国文程度不及格者概不收录”[33]。招考试题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基本文字功底,如1946年交通大学试题中要求辨别“齑、齌;擘、掣;劢、励;恰、洽;税、梲”等字并给出释义;其次就是文白互译类,将古籍中的段落翻译成白话文,或将白话文翻译成古文,如中山大学曾要求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译成语体文;交通大学曾要求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译成语体文;再就是作文类,以古籍中的语句为题要求学生作文一篇。如交通大学1946年国文作文即以孟子“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进行阐述释义。[34]这些试题考察了学生的文字运用尤其是文言文的基本运用能力,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为高校招录了一批文字功底扎实的学生,传承了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