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兼容,主次兼习,促进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文理兼容,主次兼习,促进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文理兼容、主次兼习的通识教育观,是民国时期许多高校的指导理念。此种理念,倡导学生知识体系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系别或学科,主张在选择主系的基础上兼容它系知识,广泛学习,扩充知识面,注重精专与广博的结合,促进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首先,文理兼容。文理兼容的理念,在民国很多高校都有反映,如武汉大学要求文科学生必修一门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修一门文科课程,以使文理兼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体。文理兼容,其实就是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对于人的发展来说,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科技离不开人文,人文离不开科技,科技离开人文犹如无舵之舟,人文离开科技就失去了动力之源。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人文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是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学文科者,不兼习理科的学科,不免流于空疏,而学理科者不兼习文科的学科,如哲学,就要陷于机械”[32]。“重人文轻科技”或“重科技轻人文”都是对知识素养的不客观认知,只能使教育陷于空泛或过分功利化而失去其本质。

其次,破除学科界限,贯通知识。近代以来高校教学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展开的,此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有精深的了解,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那就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窄化,局限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民国时期的一些高校也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如当时东南大学教育科学生在主系的基础上,还要选择两个辅系,每个辅系至少要选修20学分的课程[33]。交通大学亦要求学生在主修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如要求机电科的学生兼习必修机械工程科的课程,学电信的学生要必修电力科的课程[34]。另外,各学校还极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大“通才教育”的实施力度。在武汉大学政治系一年级就开设有“中国通史”“货币与银行”等选修课,理学院二年级开设了“社会科学”课程,理、工科学生必须增修“中国通史”和“国文”等课程[35]。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坚持通才教育,八年间先后开设了1600门课程,大多数属于选修课[36],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如此主次兼习的理念,坚持精专与广博的结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知识“原系综合连贯的,吾人虽强为划分,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37]。尤其在当前跨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学术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更不应该仅局限于某个专业,学生更需要具备广博与精专结合的知识体系,因此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训练,培养其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合学科、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实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