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中,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应该是高校发展最基本,亦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说学生质量决定了高校生命力的话,那么培养学生质量的关键则在于学生管理。单就培养人才来讲,说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一点都不为过,其重要性无可辩驳。民国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学生管理的重要发展阶段,该时期的许多措施,实为首创,最终促成了较为完整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形成,保障了高校教学秩序的维护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概括说,该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初步确立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民国时期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阶段。该时期学生管理制度的确立,跟训育体系发展紧密相关。高校训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民国初年源自清末管理模式的学监一职与教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监人员有时甚至直接由教务人员兼任。五四之后各高校虽相继成立了训育处之类的专门训育机构,但训育事宜总体上仍被归为教务范畴。抗战时期训导处的设立,使之最终成为高校负责学生管理的专门行政机构,并取得了与教务、总务同等的地位。在训育工作人员方面,由最初教务人员兼职,到设置专职训育员职位但无明确资格标准,再到非经遴选与检定不得担任训育专职人员,训育人员的任用一步步专业化;训育目标上,亦由最初笼统的道德教育到《训育纲要》的颁布,使高校训育有了更明确的标准;训育实施上,其内容可谓涉及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事宜,并形成了以训导部门为核心,集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生活管理等于一体的训育网络。专门的机构、明确的目标、专业的人员、丰富的管理内容、多样的管理措施,使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以训导处为核心的学生管理体制。民国高校训育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当时高校对学生事务的重视,也是学生管理这一领域在高校运行中地位提升的表现,其专业化、制度化发展,对维护校园秩序,加强学生管理,促进高校良好运行起了很大作用,并对之后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管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可谓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的源头。

二、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作为大学自治的重要方面,学生自治一直都是近代中国高校的重要特征之一,不管是国统区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高校,都重视学生自治功能的发挥。虽然说,该种特征也出现一些曲折,但总体看来,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当时各高校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自治及自我管理,首先表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如在教学上,该时期选课制的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爱好选择课程及教师。各校还通过向学生提供助教、图书馆管理等勤工助学的机会,使学生参与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事宜,以沟通学生与教师、教务机关的联系。同时,学生还有权向学校提出一些方便学生学习的建议。在生活及课外活动上,学生自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具有高度自主权。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团体及其活动上。在团体领导者的确定上,各学生组织实施自行选举,学校亦不干预其进行,同时各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基本不受学校限制。其次,参与权。该时期各高校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组织及管理,使之能够参与学校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最后,自我服务。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学生自治的一大特色。这主要表现在诸如住宿、膳食等生活方面。如该时期各高校自办膳食团的举措,让学生参与日常生活的管理与运行,鼓励、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同学的能力与意识。

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严格要求,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严格要求,是该时期很多高校的共性特征。民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无论是高校的规模、学生的数量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各校并未因学生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质量,反而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加强了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要求首先表现在招生过程中,各校坚持重质不重量,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有学校曾出现过报考者1000多人,最后仅招收10余名的现象,宁可招不够名额,也不滥收学生。即便如此,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后还要来一次甄别考试,成绩太差者淘汰。入学后各校也是严格要求,在上课纪律、成绩考核等方面都严格规定。如在课堂纪律方面,各校都制定有《检查学生上课缺席办法》之类的规程,严格课堂出席秩序与纪律,同时又通过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考等环节淘汰不合格学生,高淘汰率成为当时很多高校的共同现象。如在北洋大学堂规定:“学生若学业不进,积分不及格,由总教习核定,商之总办,高班者降班,无可降者,许留一月以观后效,又不及格者则退之。”[1]在圣芳济学院,甚至长期坚持周考制度,周考表现不佳的学生有弥补的机会,但在升学考试中对此类学生的要求会更严格[2]。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大学中此种现象也是常见的,学生达不到要求,跟不上班级课程者转到低年级学习。因此该时期高校毕业班人数和起始班相比,人数少而又少,淘汰一半或三分之二者并不鲜见。可以说,严格要求保障了当时高校的教学质量。

当然,该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者就是国统区高校政治控制的逐渐加强。民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经蔡元培等人的努力,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原则,逐渐在国内各大学得以传播并广为接受,成为大学的普遍理念。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党化教育的策略,企图将政治势力渗入高校,这在抗战时期达到高峰,政治色彩的加强,使学术自由的传统受到挑战。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兴办的高等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国统区控制学生的办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共产党教育理念的先进。

总之,民国时期是我国高校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在借鉴国外高校发展基础上结合国情而形成的一整套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机构、方法与内容等均是该时期高校取得较高办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其成功的经验与历史的不足,可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注释】

[1]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54.

[2]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