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实施形式与内容

(三)军训实施形式与内容

1.平时军训

按照规定,平时军训于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内实施,每星期三小时(学科一小时,术科二小时),每年野外演习至少四次,每次至少二小时以上,实弹射击至少三次。各校训练,尤其是学科训练内容略有不同,如在浙江大学,其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A.学科:战斗原则摘要;B.术科:徒手伍班及连排教练,地形识别及距离测量,警戒勤务之演习;C.教本:《典范令》;D.学分:五学分。

第二学期:A.学科:步兵战术初步摘要;B.术科:徒手伍班及排练教练,警戒勤务演习;C.教本:《军事讲话及典范令》;D.学分:五学分。

第三学期:A.学科:列国军备摘要;B.术科:持枪伍班及排练教练,射击预行演习,实弹射击;C.教本:《军事谈话及典范令》;D.学分:五学分。

第四学期:A.学科:地形测量学摘要及军队教育学摘要;B.术科:持枪伍班及排练教练,实弹射击,行军演习;C.教本:《地形学》《军队教育学》《典范令》;D.学分:五学分。[32]

在四川大学,军训内容有:甲、操场训练(术科),每周二小时,学习范围有各个教练、班制式及战斗制式教练、制式及战斗制式教练等。乙、学科,每周一小时,包括:①防空常识(内容分总论、都市防空概论、民间防空概论、防空武器概论等);②防毒常识(内容分总论、前方防毒、后方防毒、个人防毒、集团防毒等);③新国防论(内容分总论、国防的要素、方针及计划的标准、我国国防的设施等);④筑城(步兵简易筑城概要);⑤兵器学常识(兵器种类及概要);⑥射击学常识(步枪射击学的原理);⑦交通学常识(交通学摘要);⑧战术常识(分总论、总动员的概要、战斗的原则等);⑨地形学常识(地形学摘要);⑩阵中要务令(阵中各种勤务及原则要领等)。丙、野外演习。野外演习共举行二次,演习内容有:①行军(旅次行军、战备行军);②地形识别及地形地物之利用法;③警戒(行军警戒、驻军警戒、战斗警戒);④各个战斗教练;⑤班的攻击及防御。可以说,军训内容既有军事理论知识,也有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军事技能,利于提升学生的军训质量。[33]

2.集中军训

集中军训,又称暑期军训。按照《学校暑期军训暂行办法》《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于暑期集中军训,时间最少三星期,授以预备军官教育。其基本情况与要求,1934年6月专门制定有《学校暑期军训暂行办法》十一条,其主要内容有

《学校暑假军训暂行办法》

第一条:依据学校军事教育方案第五条之规定,每年暑假期间各校应连续实施三星期极严格军事训练,不得借故变更。

第二条:以学校或公有房屋作为临时营房,一切起居出入、风纪及内务等,照陆军军队内务规则办理,并宜切实使用号音。

第三条:同地应受军训学生集中一处混合编制,以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委员或当地驻陆军高级长官或省保安队高级队长为司令官,军事教官为队长,驻军优良下级干部或学生为干部,以各校庶务人员或学生为特务长。

第四条:同地应受军训学生人数过多,无适当临时营房可以集合时,分为若干大队分驻于各临时营房。

第五条:学科每日二小时,十五天共三十小时;术科每日四小时,于晨早行之,十五天六十小时;夜间除由夜间演习者外,酌行自习或书面作业。①学科科目,限于术科科目中之主要原则;②术科科目,各种动作教官务须结合个别情况绵密教授之,具体分配:战斗教练占十分之三时间;阵中要务占十分之一时间(在野外实施);筑城实施占十分之三时间;实弹射击占十分之一时间,不足时于星期日补行之;夜间教育占十分之一时间(每周一次)。

第六条:暑期训练应行野营演习三天,教官须商承司令官作成详细计划呈运备案绵密实施以为全年学术科之总复习。凡一地有两大队以上时应行联合演习,由司令官或国民军事训练主任委员或总教官之后统裁之。

第七条:学生除病假得由医生证明及婚丧有确实证据或详细预有规定假期实习工作者外不得缺席

第八条:训练时间,学生膳食应比照平时膳食办法纳费,由特务长经理,向免膳费之学生仍由免费方面照计划交特务长经理。

第九条:未受本办法所规定训练之学生不得免除毕业生三个月之集中训练。

第十条:暑训之查阅除训练总监部、教育部、教育厅、局、国民训练委员会直接办理外,得委托当地军警保安长官代行之。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训练总监部,教育部会定公布施行。[34]

同年8月训练总监部颁布的《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中,对集中军训又进行了调整,规定专科以上学校集中军训时间为两个月,授以军官教育,其内容与时间比例分配如下:精神教育(名人演讲)占六分之一、 学科占六分之一、战斗制式教练占六分之二、野外演习占六分之二[35]。集中军训,可以说是平时军训的延续,在抗战前各校落实情况不一,甚至很多学校没有执行,抗战爆发后才真正执行。

3.特种教育

1936年《专科以上学校特种教育纲要》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开展特种教育,其内容亦是围绕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及战时相关事宜,因此也就成为当时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金陵大学,各学院发挥专业特色开展特种教育,文学院设有“国防经济”“ 民族英雄传略”等讲座;农学院开设了“战时粮食管理”“ 非常时期农业生产”“ 非常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等专题讲座;理学院开展了无线电、国防化学等科学研究[36]。暨南大学更是规划全面,学校专门成立了非常时期特种训练委员会,专负其责。特种训练计分救护、运输、通讯、侦查、宣传五组。①救护组:讲授六小时,实习二小时,授予营救难民及看护伤病的教育与培训;②运输组:讲授三小时,授以输送粮食及接济军械之培训;③通信组:讲授三小时、实习二小时,授以传达前后方消息的训练;④侦查组:讲授二小时、实习二小时,授以侦查敌力军情及汉奸行动的培训;⑤宣传组:授以防空及其他军事常识等学科,包括,群众心理一小时,宣传方法一小时,防毒常识二小时,防空常识二小时。各组均聘请专家讲授,凡大学部二年级以上学生及师资班学生皆须自动认定一组,加入受训。[37]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看护学”“救护训练”等课程,要求四年级女生必修,以学习救护、看护知识,提升救护技能。其他如浙江大学在实施特种训练的同时也为女生开设了救护训练班,开设“人工呼吸法及急病救护法附毒气防御法”“ 担架及伤病者之输送”“ 外伤及其处置医技”“ 人体解剖生理大意”“ 消毒法”“ 绷带法”“ 战时卫生机关及勤务要责”“ 军营卫生大意”“ 重要疾病”“ 一般护病法”“ 药剂学大意”“ 红十字会条约”[38]等课程。

可以说,平时训练、集中军训、特种训练,构成了该时期高校学生军训的主要形式,通过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军事素养与技能,还在精神上及其他综合素质方面都得以训练,实为一种综合性的国防教育。

4.实施军事管理

除各种军事训练外,20世纪30年代后期,各大学的日常生活也是采取军事管理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均实施军事化管理。九一八事变后,出于中日之间必有战争的考虑,当时教育主管部门即开始着手在学校实施军事管理与训练。1934年11月,为应对严峻形势,“养成学生生活军事化、行动纪律化、精神团体化”[39]的目标,当时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各级学校均实施军事管理,并颁布了《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管理办法》,要求各校严格执行,其内容涉及管理组织、学生服装、请假、外出、食堂规则、寝室规则、讲堂规则、操场规则、野外规则、值日勤务、风纪、卫兵、诊断规则等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各校又结合自身制定有各自的管理细则,如在广西大学,为加强学生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的军事管理,学校训导处先后制定了《学生寝室规则六条》《饭厅规则六条》《饮茶所规则四条》《洗面室规则六条》《浴室规则六条》等分别实施。[40]而在中央大学制定之《中央大学军训管理规程》中,其内容更是包括了编制、服装、军事教育规则、军事管理规则、宿舍规则、食堂规则、操场规则、野外规则、请假及缺席规则、就诊规则、值星服务规则、奖惩规则等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军事管理,事实上就是要把学校当作兵营,学生当作士兵,要求学生时时刻刻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达与军训相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提升其士气有一定影响,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军事教育效果,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这也是当时国民政府控制、压制学生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