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修建宿舍,为学生提供住宿环境
为给学生提供住宿环境,各高校都尽量修建宿舍。如北京大学在民初就先后建造了东斋、西斋、三斋、第三院宿舍及两座女生宿舍等建筑,供学生免费住宿。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大学建有三处学生宿舍,每间宿舍住1人,可容千余人,也就是说该校有千余间学生宿舍,规模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小了。[1]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建设有新中院,可住学生一百人;西宿舍,可住学生一百五十人,女生宿舍可容三十人;执信西斋,占地约1850平方米,三层楼房,一楼设有交际室、休息室、阅书室、理发室,二楼、三楼共有卧室一百五十间,每间可容三人;其他还有男宿舍、东宿舍、校外宿舍等供师生居住。[2]
抗战时期,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宿舍相对紧张,尤其是一些内迁学校,其校舍要么是借用当地学校、行政机关甚至庙宇,要么就是因陋制简,就地筑土为墙、覆茅为顶,搭建起相当简陋的校舍,即便如此,为了维护学校正常运转,各校仍然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
对于战时各高校来说,其解决学生宿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临时借用。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南迁至长沙时,就租借了中央警官学校之原四十九标营房及南岳圣经学校等处为临时教室和宿舍。初迁昆明后,三校又先后借用昆华中学等处作为临时学生宿舍地。而内迁至四川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男女生宿舍则分别租借了该地之东岳庙和慧光寺等地[3]。二是,修建新宿舍。如在1939年,陪都的重庆大学数次遭受敌机轰炸,学生宿舍、工学院大楼及教职员宿舍被毁,损失严重,学校在修缮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可容二百多人的女生宿舍楼,缓解了学生宿舍拥挤状况[4],而一些迁建或战时新建学校则大都是因陋制简地修建学生宿舍,如复旦大学所修建的学生宿舍,大都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竹子,将之编成墙,以泥巴糊严,外刷白石灰,用砖头砌筑四角,再以粗竹和木材架横梁,盖上瓦,如此宿舍即成。西南联大亦是选用白铁皮作为原料,修建了一排平房,作为学生宿舍,其简陋程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说,不管何时期,各高校都努力为学生提供居住环境,解决他们的住宿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