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招生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
1.招生人数少,高校规模小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相对于每年的高中毕业生数量来说,整个20世纪上半叶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不多,高校规模偏小,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极低,这也是当时高等教育遭受诟病的弊端之一,如1932年浙江大学总共招生才277人(文理学院75人、工学院149人、农学院53人)[49]。1935年国民党四届六次全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案中也提到大学“学额太少,不能适应青年求学之需要,例如每年国立清华、北平、中央等学校招生应试者各有三四千人,而录取名额每年仅一二百人,仅及投考额数二十分之一”[50]。抗战结束后此问题更加突出,“大学一年级的数额不多,不足容纳全国中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致发生供求不协调的现象。例如近年较著名的国立大学的报名人数往往在四五千人甚至一万人以上,较著名的私立大学虽收费较昂,报名人数亦有数千人。若与其章程上的学额一比,录取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四或百分之五,至多亦不过百分之十”[51]。可以说招生数量少、规模小是整个20世纪上半叶高校的共性。诚然,精英化的招生政策可以保证学生的高素质,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但对于那些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未录取的学生来讲,其出路如何,是非常残酷的。
2.各校招考试题难易不同,标准不一
如前所述,自主招生政策,各校自主命题,在该时期长期存在,这就导致各高校在招生时,题目难易不一。一些办学质量优异、社会声誉较高之高校,为了招录优秀学生,不断加大考试难度,许多高校招生试题范围甚至远远超出了高中课程标准,致使淘汰者甚多。而在其他一些高校,尤其一些办学质量稍差的私立大学,为确保生源,反而降低难度,甚至出现过某大学“投考的一百四十六人中,录取了一百四十五人,那未录取的一人交的白卷”[52]的现象,以至于教育主管部门督查巡视时对“招生考试殊嫌宽滥”的高校予以批评。即使后来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各校招生中要一体依照高中教学大纲,但很多高校依然自定标准,超纲或降低难度的两种极端现象一直并存。高校招考、录取标准的混乱,进而导致各大学发展的差距与水平越拉越大。
3.招考过程中作弊现象频发,影响了招考的公平性
作弊是考试过程中不诚信的典型现象,但又是各种考试中屡禁不绝的不道德行为。由于当时信息的不流畅,学生身份信息辨别核验困难等原因,该时期招生考试中替考等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四十一人中至少有二十三人是替考者的现象[53],其混乱程度可想而知,影响了招考的公平。
【注释】
[1]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1.
[2]杨学为,朱仇美,张海鹏.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G].合肥:黄山书社,1992:753.
[3]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265.
[4]二十七年度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J].江西省政府公报,1938(1079):11-13.
[5]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33.
[6]吴骁,程斯辉.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77.
[7]各大学下学期招考新生消息[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6):95.
[8]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54.
[9]三十四年度招生委员会成立并集议[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1945(123):2.
[10]高级中学保送学生入学办法[J].大夏周报,1930(82):204.
[11]张彬.倡言求是,培育英才: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91.
[12]三十二年暑期赣黔甘三省高中毕业生夏令营试办会考与专科以上学校入学考试联合举行办法[J].贵州教育,1943(7、8合):44-51.
[13]贵州省三十二年度暑期高中毕业生会考升学联合考试升学与分发标准[J].贵州教育,1943(7、8合):53-54.
[14]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41.
[15]教育部处理由战区退出之各级学校学生办法大纲[J].教育部公报,1938(1-3合):16-19;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教员暨学生登记办法[J].教育部公报,1938(1-3合):20-27.
[16]国立四川大学出版组.国立四川大学简况[M].峨眉:国立四川大学出版组,1942:14.
[17]本年招生办法[J].北京大学日刊,1918-4-30(2).
[18]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编辑.国立北平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度)[M].北平: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 1936:21.
[19]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二十一年度)[M].杭州: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 1932:32.
[20]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11.
[21]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重庆大学一览[M].重庆:四川省立重庆大学,1937:47.
[22]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4辑)[G].重庆:正中书局,1939:8.
[23]教育部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章程[J].教育通讯周刊,1940(21):14-15.
[24]杨学为,朱仇美,张海鹏.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G].合肥:黄山书社,1992:676.
[25]三十二年暑期赣黔甘三省高中毕业生夏令营试办会考与专科以上学校入学考试联合举行办法[J].贵州教育,1943(7、8合):44-51.
[26]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1.
[27]本年招生办法[J].北京大学日刊,1918-4-30(2).
[28]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制度与文化结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8-109.
[29]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成都:国立四川大学,1936:267.
[30]谢必震.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0.
[31]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二十一年度)[M].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1932: 297-298.
[3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222-228.
[33]谢必震.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1.
[34]刘云山等.大学入学指导[M].实学研究社,1947:149-156.
[35]教育部负责人对于各大学联合招生之谈话[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5):50.
[36]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0.
[37]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265.
[38]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201.
[39]交通大学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34-335.
[40]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69.
[41]江鸿波,祁明.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01.
[42]本大学电张副司令愿收容东北大学学生[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66):705.
[43]浙江省中等以上学校收纳各地失学学生暂行办法[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2(81):830.
[44]本大学订定本学期暂收临时借读生办法[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2(81):829.
[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204.
[46]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33,534,536.
[47]华侨学生入学通融办法[N].北京大学日刊,1919-9-20(1).
[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862-863.
[49]国立浙江大学二十一年度招生统计表(一)[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2(107):1081.
[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101.
[51]张文昌·怎样改良大学入学考试[J].读书通讯,1947(141):7.
[52]潘光旦.读书问题[M].新月书店,1933:132.
[53]陈一伟.某大学招考之一幕[J].晨报副刊,1924(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