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图书著作
[1]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一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23.
[2]国立暨南大学.国立暨南大学校务特刊[M].上海:暨南大学出版组,1928.
[3]国立暨南大学.国立暨南大学一览[M].上海:暨南大学,1930.
[4]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一览(1931年)[M].青岛:国立青岛大学,1931.
[5]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国立浙江大学一览 (1932年)[M].杭州:国立浙江大学秘书处出版课,1932.
[6]潘光旦.读书问题[M].上海:新月书店,1933.
[7]安徽省政府秘书处.安徽省概况统计(1933年)[M].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
[8]重庆大学秘书处.四川省立重庆大学一览[M].重庆:重庆大学,1935.
[9]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一览(1934年)[M].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1935.
[10]广西省政府编辑室.广西省施政纪录[M].广西省政府,1935.
[11]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国立北平大学一览(1936年)[M].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1936.
[12]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国立四川大学,1936.
[13]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重庆大学一览[M].重庆:四川省立重庆大学,1937.
[14]张掖.国立中山大学现状[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7.
[15]总办公厅.国立中山大学法规集[M].广州:中山大学,1937.
[16]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4辑)[G].重庆:正中书局,1939.
[17]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5辑)[G].重庆:正中书局,1940.
[18]朱子爽.中国国民党教育政策[M].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
[19]教育部.专科以上学校行政人员手册[M].重庆:青年书店,1941.
[20]王觉源.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M].重庆:独立出版社,1941.
[21]国立四川大学出版组.国立四川大学简况[M].峨眉:国立四川大学出版组,1942.
[22]贵州省政府教育厅.贵州教育[M].1943.
[23]复旦大学.国立复旦大学:学则、训导规则[M].上海:复旦大学,1946.
[24]刘云山,等.大学入学指导[M].实学研究社,1947.
[25]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Z].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6]胡适,等.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
[27]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8]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55辑) [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
[29]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0辑)[M].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
[30]陈立夫.战时教育行政回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31]伍振鷟.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75.
[32]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G].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2.
[33]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7辑)[M].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34]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8辑)[M].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35]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6]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 (1927—1949·第2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37]德宏史志编委办公室.德宏史志资料(第6集)[M].德宏史志编委办公室, 1986.
[38]《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
[39]李永森.西北大学校史稿[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40]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第二辑)[G].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4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2]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3]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4]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 (1919—1949)[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45]校史编委会.培养科技干部的摇篮:北京理工大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46]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
[47]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第45辑):浙江近代著名学校和教育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0)[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9]杨学为,朱仇美,张海鹏.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G].合肥:黄山书社,1992.
[50]陕西省档案馆.陕西革命历史文献汇集[G].西安:陕西省档案馆,1993.
[51]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5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3]沙坪坝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沙坪文史资料(11辑)[M].重庆:沙坪坝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
[54]《北方大学工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北方大学工学院史料[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5]刘朝兰.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史料[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6]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上海: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5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8]陈麦青,杨家润.老复旦的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5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60]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61]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2]王希俊.新时期大学生管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63]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4]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10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5]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66]霍有光,顾利民.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67]高澎.永恒的魅力:校友回忆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8]谢冰炎.湖南大学校史:公元976—2000[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69]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0]王学珍,张万仓.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861—1948)[G].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1]陈明远.才·材·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72]谈天民.从延安走来:北京理工大学的办学道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3]谢必震.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74]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75]田正平,周谷平,徐小洲.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6]樊丽明,刘培平.我心目中的山东大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77]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78]张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选编[G].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79]喻朝碧,曹裕强.永远的大学精神:浙大西迁办学纪实[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80]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81]江鸿波,祈明.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82]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3]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84]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85]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86]涂上飙.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1938—1946)[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87]刘建本,许康.国立商学院院史(1937—1946)[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8]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89]党跃武,陈光复.川大记忆:校史文献选辑(第4辑)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90]朱斐.东南大学史(1902—1949·第1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91]吴骁,程斯辉.功盖珞嘉 “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92]郭灿金.纪念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书系:百年流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93]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4]骆郁廷.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95]梅贻琦.梅贻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96]陈晴.中国学校军训百余年发展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二、部分民国期刊
《安徽大学校刊》《东北大学校刊》《复旦大学校刊》《华西协和大学校刊》《金陵大学校刊》《北洋校刊》《朝大校刊》《交大半月刊》《中央日报》《北辰杂志》《人民评论》《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福建教育》《青岛市政府公报》《四川省政府公报》《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南通县教育行政月刊》《河南省政府公报》《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安徽政务月刊》《南京市政府公报》《福建教育周刊》《绵阳地方志通讯》《清华周刊》《教育通讯》《河北省政府公报》《国立中正大学校刊》《国立广西大学周刊》《山西大学校刊》《教育周刊》《中央党务公报》《国立广西大学周刊》《北辰》《暨南周刊》《暨南校刊》《安大季刊》《教育杂志》《大夏周报》《晨报副刊》《读书通讯》《国立浙江大学校刊》《教育通讯周刊》《北京大学日刊》《教育部公报》《贵州教育》《国立山西大学校刊》《大夏周报》《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江西省政府公报》等。
三、期刊文章
[1]凌兴珍.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的助学贷款[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2]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6).
[3]周谷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选择·融合·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李剑萍.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历史转变和时代命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1(4).
[5]刘振宇.论民国时期高校导师制的施行[J].高教探索,2012(6).
[6]罗璇,罗琳.民国广东高校农科学生团体活动对当今的启示——以中大农科与岭大农科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2(3).
[7]黄书光.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动变中的西北元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8]金国.中国近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自治”与“他治”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13(2).
[9]颜志文.民国福建社会“代际流动”研究——以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获得者群体为研究对象[J].江汉学术,2014(6).
[10]曲铁华,王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嬗变的影响因素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11]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联办的历史解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12]张哲敏,张建新,孙麒麟.近代上海高校的竞技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5(5).
[13]黄伟.民国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的历史考察[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12).
[14]李剑萍,杨旭.清末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特点和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
[15]张亚群.中国近代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特点及其演变[J].教育与考试,2016(1).
[16]张意忠.民国时期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8(11).
[17]白雪松,章深.近代“国立”高校体育课的建立和变迁——以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J].深圳社会科学,2019(6).
[18]谢长法,徐浩真.邓萃英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9(3).
[19]谢长法.邓萃英与北京高师[J].高教探索,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