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学生经济资助的意义

(二)民国时期高校学生经济资助的意义

1.学生资助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能在救济贫困学生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学生资助也一直被当作实现这一理想诉求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因高校费用较大,加之总体经济衰败,社会动荡不安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经济压力大,负担重。学生读书“年须数百圆,非富有之家,无力送子弟入学,以至高等教育过于贵族化,不合平民主义的原则”[83],这也是当时大学久被诟病的原因之一。随着高校资助网络体系的形成,学生资助途径得以拓宽,受益面也大大扩大,为部分贫寒家庭子弟进入大学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他们继续求学有了经济保障,高校贵族化的倾向也因此被打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如在抗战期间,八年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中每年获得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常在5—7万人,约占当时在校生人数的80%[84],如此高的比例,无疑缓解了很多学生的经济压力,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

2.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提升了教育质量

激励与导向是学生资助的主要功能。形成优良学风,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实施学生资助的根本目的之一。民国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对当时优良学风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前所述,该时期各项学生资助的获得,除了审核经济状况外,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学业成绩是当时学生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甚至唯一)条件。也就是说,在很多大学,各项资助基本上都与学生的成绩相关,在此情景下,学生要想获得经济资助,就必须努力学习,而解决了生活问题后,又为他们安心向学提供了保障,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养成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此种规定虽然多少有过分重视分数、强调应试教育的嫌疑,但在当时情况下,除了审查贫困资格外,这也是最切实可行的方式,同时,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刺激需要、激发动机也是学生资助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学生资助体系与制度的形成,对该时期大学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调节了人才供求与流向

调节人才供求及流向,也是学生资助的重要功能之一。政府及高校可以利用学生资助这一“经济杠杆”调节地区教育或高校内部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这在20世纪上半叶表现得非常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时期学生资助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专业调节和地区人才流动上。

受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近代以来我国大学一直都存在文理科比例失衡的现象,这一问题也曾一度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当时政府也曾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努力破解之。尤其在抗战爆发后,随着大后方军事、民用建设的开展,国家需要大批具有专门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时资助这一经济杠杆就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943年颁布的《非常时期国立中等以上学校及省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规定公费生办法》,几乎完全按专业分配公费生名额。此规定虽然有些苛刻,并因此遭到文科大学教师学生的激烈反对而最后被迫修改,但其传达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按照国家建设的要求,调整专业分布。客观地说,这种调整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有利于战时大后方各项建设事业的开展,从而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只是有些不合情理且缺乏长远考虑,但作为民族危机时刻的特殊措施,也未尝不可。

关于学生资助对人才流向的导向作用,主要是指受资助的学生,以毕业后去规定地区或单位(主要是落后地区或单位)服务的形式作为补偿,这是引导人才合理分配,促进地方均衡发展的一种措施。以宁夏省为例,鉴于当时该省尚无高校,省府便以资助本省学生外地求学的方式培养建设人才,为此该省专门颁布了《宁夏省国内专科以上学校省费补助生回省服务办法》,其主要内容有:“(1)省费补助生应于毕业后,在本省服务二年以上,但经呈准继续升学者不在此限;(2)省费补助生,在本省服务期间之待遇与普通人员同;(3)省费补助生于毕业后,未经教育厅许可在省外工作者,即令原籍县府追缴其求学期所领补助费及旅费之全部”[85]。再如福建省大学生清寒奖学金也是规定受助学生“毕业后在两年内有受本厅指定服务工作之义务”[86],从而将资助学生与本地未来发展结合,为地方培养了后备建设人才,同时也促进了人才流动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地方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