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

(一)课程

在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学校早期,对如何办理高等教育是有争论的:因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因而一些人主张将高等教育机构办成培训学校,而另外一些则主张兴办正规的高等教育。几经讨论后,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反对只顾目前情况,把学生培养成缺乏自然科学基础的学徒式人才;也反对照搬‘大后方’办大学的传统方法,甚至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培养脱离边区实际的人才”[1]的高等教育办学方针。基于此种方针,中国共产党也意识到,在教育内容上,机械教条地照搬传统大学的所谓“正规化”知识理论是与现实实践脱节的,也是行不通的,新型大学一定要从战争和边区建设的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教学方针目标和课程标准。因此在课程方面,根据地、解放区高校的课程设置标准即为“反对旧型正规化的课程,也反对游击式的课程”[2],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为培养战争及边区建设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贯彻了“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

以解放区的北方大学为例,该校不少学院都采取主课、副课制度,如农学院的制糖系,是为解决解放区的糖供应困难而开设的,其主课一是甜菜栽培,每小组有二三亩地用以种植甜菜,除课堂外都是实习时间,课堂中解决田间栽培的技术问题,每周四小时;主课二是制糖,教学制糖、化学、物理常识,并解释农业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他课程皆为副课,以避免学生知识体系过于狭窄。1947年该校为配合大反攻的局势,为了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短教学时间,制定了“六十四周计划”,新生经40周提高文化的预科阶段,再进行24周的专业训练后即行毕业,如在工学院其课程安排如下:

预科阶段:综合数学(小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等)160小时、工程数学(微积分)80小时、物理120小时、化学120小时、英语160小时、国文历史政治理论440小时,共1080小时。

专科阶段:按照不同专业设科,其中化工组学习英语60小时、制图120小时、化工机械120小时、工程材料40小时、分析化学60小时,此外还有制酸40小时、有机甲(煤焦)80小时、有机乙(炸药)80小时、炼铁40小时,学生根据不同重点任选一门。机械组学习工程材料40小时、机构40小时、工程力学80小时、工作法50小时、热机40小时、电工40小时、制图120小时。电机组学习工程材料40小时、工程力学60小时、热机40小时、电工学100小时、送电配电40小时、制图120小时。[3]

此种课程安排,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培养目标,适应了战时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