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除校内活动外,该时期各高校学生社团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以期将自己所学服务社会。如前所述,平民教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股重要教育思潮。各校学生亦参与其中,他们通过举办各种扫盲培训班,施以平民教育。如浙大文理学院教育学会民教股连续数年开办民众夜校,以补救学校附近失学成人与儿童。以1933年为例,该年夜校招收了150多人,分儿童、成人二班,以授以简易知识技能,使学员能适应社会生活为宗旨,先后开设识字、常识、算术、珠算、娱乐等数门课程[39]。为辅导学校周围中小学学生的升学,浙大学生团体还曾开办过求是暑校,招收在校学生,予以各科学业的指导。暑校开设高、初中课程,施以假期补习教育[40]。此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救济了附近失学平民,提升了附近在学中小学学生的学业水准,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浙大学生团体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如农学院益智社,经常到附近农村,通过演讲、合作指导等形式“以农业之学识灌输农民,俾为将来改造新农村之基础”,“ 颇得一般农民之信仰”[41]。农社学会在办理民众夜校,提高农民知识的同时,还专注于提高农村生产效能,先后举办了诸如除蝗技术训练,组织各种合作社等试验,为农民代买化肥等活动,以图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此种社会服务还有如福建协和大学曾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闽侯仙峰乡五里亭等地举办乡村改造试验,推行全方位的农村社会改革,试验区建立了民众夜校、村立小学、民众阅报所、儿童图书馆、妇女工学处、青年励志社、儿童会、音乐会等教育机构,同时积极进行农村农业改良活动,改良水稻种植、推广农副业、扩建道路、兴修水利等,还设立了诊所、国术社、敬茶亭等组织,先后开展了卫生演讲、防疫运动、清洁运动、巡回卫生指导、建立儿童卫生指导等活动[42],进行全方位的农村服务试验。其他如燕京大学在京郊清河、齐鲁大学在龙山等地也都开展过此类农村试验活动。
抗战时期,时局维艰,原有之社教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为重组社教系统及其活动,并“化除学校与社会的界限,使学校成为社会教育中心”[43]起见,1938年,当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1943年修订为《各级学校办理社会教育办法》)通令全国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为唤起民族自觉,促进民族团结,激发民族精神,各大学纷纷响应号召,组织了兼办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开展社会教育。尤为值得指出的是,该时期兼办社会教育,各校发挥不同院系之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了不同社会活动,如西北联合大学兼办社会教育事宜就是以院系为单位举办、开展的,各院所进行之内容有:文理学院,开办有国语及注音符号讲习班、防空防毒讲习班、科学常识讲习班,并会商县市各级政府调查陕南城固县风俗民情及协助各县改良陋俗;法商学院主办有法律常识讲习班、地方自治讲习班、商业讲习班等;师范学院主办有小学教员讲习班、小学教师通讯研究班、民众学校、体育训练班、民众业余运动会、家事讲习班;医学院主办有救护训练班、公共卫生训练班、乡村巡回诊疗队等,[44]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学院的专业优势,使民众得以接受某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提高了其知识素养和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新生活服务团、暑期农村服务团之类的学生社会服务团体亦相继成立,并开展了诸如宣传、农事指导、卫生指导、辅助生产等活动。可以说此类学生团体的活动,对后方社会民众精神的振奋、社会生产的增进及社会风气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参加此类活动,也使学生走出书斋,真正认识到社会现状,并引发了他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