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学生经济资助中的问题

(三)民国时期高校学生经济资助中的问题

民国时期的高校资助,尤其是政府主持的资助形式,很多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战时实施规模最大的贷金、公费制,就其实施原因来看,当时政府之所以决定大力救济战区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争取战区青年及其家庭不被日伪所拉拢。当时在沦陷区,为达到奴化中国民众的目的,日伪政府也兴办了一些大学(如伪国立北京大学、伪中央大学等)并开出诸如免费、奖金等优惠条件引诱沦陷区青年入学,为与敌伪争取正义青年,保存抗战后备力量,国民政府大力救济战区学生,这可谓是战时之义举;但另一方面,其资助学生的目的还在于防止青年“为共党所设之延安抗日大学等勾引”[87],进而达到打压、限制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民主力量发展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学生资助的政治性,更多与国民党实施党化教育,力图控制学生思想连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资助成为“惩罚”与之思想意识相左的学生的手段。当时一些高校“‘品性不端’‘破坏校纪’‘侮辱党国’之类的话语,常常是训导处取消或扣发贷金通知惯用的词句”,而“是否加入三青团,有时也是领取贷金的主要条件之一”[88]使之成为当时国民党控制学生思想的一种工具。

另外,该时期高校经济资助还有一些问题,如受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族战争及政府腐败等因素的交织影响,该时期的学生资助政策缺乏稳定性,政策变换频繁。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当时经济基础的薄弱。整个民国时期,社会生产不足,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无法为高校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如战时贷金制的实施,按当时的规定,贷金费用地方政府承担三分之二,教育部承担三分之一,但地方,尤其是常遭战乱的地方,收入有限,真正投入高校用以资助学生的少之又少,尤其到抗战后期,大后方社会混乱,贪腐横行,学校亦难免不受其影响,少数大学出现相关人员贪污、挪用、克扣学生资助金的现象,凡此种种,都降低了学生资助的质量。

【注释】

[1]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9.

[2]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4.

[3]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38.

[4]教育部公布学校征收学费规程令[J].教育杂志,1912(9):43.

[5]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50-61.

[6]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12.

[7]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年度)[M].国立青岛大学,1931:13-14.

[8]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30;242.

[9]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12.

[10]国立贵州大学概况[M].贵州大学,1948:114.

[11]受法币贬值影响,本学期杂费略增[J].大夏周报,1948,24(10):6.

[12]国内各大学津贴皖籍学生[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1(2):19.

[13]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津贴之汇发[J].政治成绩统计,1936(3):245.

[14]布告泰县籍学生具领该县津贴[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37):464.

[15]布告如皋县籍学生吴观鋕李清增陆景模等前向秘书处填写原籍国内游学津贴[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55):613.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86.

[17]三十一年度第二学期申请张自忠将军奖学金合格学生名单[J],教育部公报,第十四卷(13-14合):94.

[18]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暨省立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奖学金办法[J].教育部公报,1947(7):3-4.

[19]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编制.安徽省概况统计(二十二年份)[M].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165.

[20]广西省政府编辑室.广西省施政纪录[M].广西省政府,1935:25-26.

[21]福建省教育厅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暂行规程[J].福建教育周刊,1932(126):22-23.

[22]湖南省省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本省学生奖学金暂行规程[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3(128):31-32.

[23]本校奖金一览[J].国立中央大学校刊,1944(20):8.

[24]宣城县教育局拟订奖学金办法[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26):38-39.

[25]德宏史志编委办公室编辑.德宏史志资料(第6集)[M].德宏史志编委办公室,1986:48.

[26]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52.

[27]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第二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19-20.

[28]伯川奖学金发给成绩优良学生[J].山西大学校刊,第二卷(4):2;伯川奖学金颁发[J].山西大学校刊,第二卷(9):14.

[29]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编辑.国立北平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度)[M].北平: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 1936:92,109,126.

[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2编·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669.

[31]周桂发,杨家润,张剑.中国科学社档案整理与研究(书信选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20.

[32]竺校长捐俸纪念故师母[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1939(10):2.

[33]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年度)[M].青岛:国立青岛大学,1931:149.

[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231.

[35]贵州省政府教育厅.贵州教育[M].1943:111.

[36]南京市清寒学生助学金募集委员会办理助学金申请及审核办法[J].南京市政府公报,1948(5):9-10.

[37]暂定思源助学基金办法[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0(21):279.

[38]四川省籍游学省外专门以上学校学生贷费规则[N].北京大学日刊,1918-10-18(5).

[39]省教育厅订.安徽省第二届专科以上学校清寒学生助学贷金考试简章[J].安徽政务月刊,1935(8):165-166.

[40]国立大学鄂籍学生辅助基金贷金细则[J].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1934(23):464-467.

[41]河南省教育厅助学贷金暂行规程[J].河南省政府公报,1934(1053):1-2.

[42]南通县肄业国立大学学生贷金暂行条例[J].南通县教育行政月刊,1928(3).

[43]启东县大学生师范生贷金办法[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37):463.

[44]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一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23:216.

[45]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820.

[46]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国立四川大学,1936:288.

[4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8.

[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2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1.

[49]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0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308.

[50]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0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343.

[51]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0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295.

[52]战时国立中等以上学校及省立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给予公费办法[G]//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79.

[53]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一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23:215.

[54]《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12.

[55]梅贻琦.梅贻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50.

[56]校长布告[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65):693.

[57]辽吉黑三省学生本学期学费准予豁免或减免[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1(69):724.

[58]各级学校设置免费学额及公费学额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6(19、20合期):23-28.

[59]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286.

[60]造福社会嘉惠士林,本大学设置公费生[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6(249):2827.

[61]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M].成都:国立四川大学,1936:285.

[62]总办公厅.国立中山大学法规集[M].1937:154.

[63]教育部严令各级学校设置免费公费学额[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6):63.

[64]教育部.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要览(上)[M].重庆:正中书局,1942:47.

[65]李永森.西北大学校史稿[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52.

[66]非常时期国立中等以上学校及省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规定公费生办法[J].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四卷(3):2-3.

[67]战时国立中等以上学校及省立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给予公费办法[G]//王学珍,张万仓.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861—194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36.

[68]工读会章程[N].北京大学日刊,1919-5-23(3).

[69]介绍学生工作[N].北京大学日刊,1919-4-9(1).

[70]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851.

[71]谢必震.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8.

[72]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勉学办法[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0(15):167-168.

[7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277.

[74]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J].教育部公报,1938,10(1-3合):25-31.

[75]所谓“资助包”,即将各种资助,混合为一个包,合理统筹,公平、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经济资助。参见,王秀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9.

[76]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817.

[77]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44.

[78]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45.

[79]广西省政府编辑室.广西省施政纪录[M].广西省政府,1935:25-26.

[80]皖建厅拨万元充安大农院奖金[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5):47.

[81]教二字第九七二号:奉教育部令颁抗战阵亡将士子女就学免费优待办法令仰遵照由[J].青岛市政府公报,1946(7):2.

[82]待遇蒙藏学生章程[J].教育部公报,1929(8):129-131.

[83]钟鲁斋.长期抗战与吾国高等教育几个当前的问题[J].教育杂志,1938,28(2):15-20.

[84]陈立夫.战时教育行政回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58-59.

[85]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0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475.

[86]福建省政府教育厅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第五届考选办法[J].福建教育,1936(5):74-77.

[87]陈立夫.战时教育行政回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55.

[88]李永森.西北大学校史稿[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