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如前所述,要求严格是该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一大特点。严格要求的核心就是考试,当时很多高校,举凡学业成绩的评定、学生的淘汰与否、学生奖学金的发放,甚至学生能否参加团体组织活动,大都需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前提与基础,成绩达不到一定程度者无法升级、无法毕业、无缘奖学金,不能参加学生团体组织,甚至直接被淘汰。无可否认,这种严格的考核,对激励学生努力向学,营造优良学风,提升当时教育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但,频繁地考试,无疑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遭受巨大的学业压力,甚至还有过因为反对考试而爆发的驱逐校长的学生运动。在这种一切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情况下,为了准备考试,学生不得不放弃其他时间,埋头读书,相应的其锻炼的时间势必压缩,不利于身体的发展。同时,频繁地考试,也迫使学生钻研书本,根本无暇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性培养,“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也不可否认一些高校努力做到发挥学生自主精神,也确实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和成果,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还是不得不为考试成绩而努力,无暇独立思考,无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无疑是对当时学生的压抑与摧残。
【注释】
[1]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67.
[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70.
[3]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70.
[4]教务委员会积极促进教务[J].大夏周报,1932,9(16):551.
[5]总办公厅.国立中山大学法规集[M].中山大学,1937:44.
[6]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9.
[7]教部国立大学条例之公布[J].教育杂志,1924(3):137.
[8]谢循初.今日大学课程编制问题[J].安大季刊,1936(1):2.
[9]伍振鷟.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75:187.
[10]朱子爽.中国国民党教育政策[M].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205-206.
[11]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495-496.
[12]郭灿金.纪念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书系:百年流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7.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75.
[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1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86.
[15]重庆大学秘书处.四川省立重庆大学一览[M].重庆:重庆大学,1935:28.
[16]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47.
[17]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861-862.
[18]孙邦华.身等国宝,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32.
[19]樊丽明,刘培平.我心目中的山东大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
[20]关于基本国文英文应如何实习案[N].暨南校刊,1934(107):9-10.
[21]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校志(第1卷·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862.
[22]吴骁,程斯辉.功盖珞嘉 “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N].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400.
[23]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213.
[24]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25]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32.
[26]樊丽明,刘培平.我心目中的山东大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8.
[27]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73.
[28]教务处布告劝诫学生勿轻易缺席[N].大夏周报,1933,10(2):51.
[29]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3.
[30]骆郁廷.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9.
[31]骆郁廷.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9.
[32]转引自:沈小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历史之回顾与反思(1861—1949)[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31.
[33]朱斐.东南大学史:1902—1949( 第1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46.
[34]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57.
[35]吴骁,程斯辉.功盖珞嘉 “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78.
[36]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85.
[37]梅贻琦.梅贻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7.
[38]张掖.国立中山大学现状[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7:126.
[39]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国立北平大学一览(1936)[M].北平: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1936:94.
[40]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87.
[41]土木工程学会近况[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2(104):963.
[42]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76.
[43]谢循初.今日大学课程编制问题[M].安徽大学季刊,1936(1):1.
[44]郑自明.关于整理大学课程的几句话[N].教育杂志,1939(1):65.
[45]俞同奎.人才统制之意义[N].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2):6.
[46]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N].北辰,1933(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