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社团
除学生自治会等法定组织外,在民国大学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由学生根据共同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他们亦是构成高校学生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自治会相比,此类社团具有自发性、群众性、广泛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点,因此其活动的开展也就更具灵活性,而当局对之的管理也并未像学生自治会那样限制。可以说,这些社团亦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对高校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娱乐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调剂学生课余生活的活动载体。
从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来看,这些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仅在校园内活动的校内学生社团,二是校外社会服务型社团。
1.校内学生社团
(1)专业性学生社团。该类团体以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为核心,具有很强的学术专业性,参加社团者或本身就是该专业的学生,或是对该专业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社团活动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对课堂知识的再学习、加深;二是在此基础上的知识扩充与延展,甚至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在浙大先后出现过的专业性学生社团有①益智社:该社为浙大农学院成立最早的学生组织,以研究农业艺术上、政策上之种种问题,增进学识为宗旨,下设社务、学艺、推广三部。其中学艺部下又设农艺研究股、森林研究股、园艺研究股、蚕桑研究股、农业社会研究股、畜牧研究股、农具研究股、病虫害研究股、农艺化学研究股、农业经济研究股等股,开展各项研究与探讨[9]。②农村社会研究会:该会以依据学术研究,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为宗旨[10]。③园艺学会:该会以研究园艺学术,以求发展浙江园艺事业为宗旨[11]。该校类似的专业性学术组织还有如农学院的森林学会、农艺研究会、农业社会学会;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学会、物理学会;文理学院的教育学会、政治学会、生物学会等,均是由学生自发或以学生为主力组成的专业性团体,其组织的各项活动亦都围绕本专业或学会核心专业展开。其他学校如成立于1921年的交通大学工程学会以“研究工程学识,讨论工程问题,引起同学对于工程上之趣味及观念为宗旨”[12],下设机车、无线电、电力、汽力、材料试验、数理化六股,组织会员依照不同学科开展工程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也先后成立过经济学会、教育学会、政治学会、新闻学会、农学会、化学学会、土木工程学会、医预学会、物理学会等专业性学生社团。此类社团、学会都制订有各自的方针及研究计划,并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从而提升了参加者的专业素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2)文艺类社团。文艺类社团是由爱好文艺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兴趣团体,以文艺研究、创造、交流,提升自身的文艺修养为主要目的。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书法研究社,该社以相互探讨书法之技艺为目的,购置了大量碑帖供会员临摹,还经常邀请书法大家开展讲座。再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冬青社、文艺社、新诗社;东北大学的读书会等。这些团体成员一起探讨文学、文学与人生,组织读书活动,交流写作,提高文学素养。该时期各高校的一些文学刊物及壁报是此类社团的主要活动阵地,如在南开大学先后出现过“火社”“生活社”“学习社”“虹社”“南雁社”[13]等十几种壁报。
(3)时事类社团。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战争频繁,高校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现实,关注国家、民族之发展,他们以在校园内自发组织一些时事类社团的方式,实践了“报国之道甚多,成功不论大小”[14]的理念。如1927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金陵大学学生组织了反日暴行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学生组织,利用学校对外交往之优势,开展散发声明书、发表宣言书、组织国际通讯社等活动,以引起国际对日本暴行的关注。南开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会,积极关注时政,定期组织成员对国际国内热点新闻及话题进行讨论,如1933年该会依照国际热点将该年研究热点定为“世界经济会议”“裁军会议”“1933年上半年国际联盟之面面观”“苏俄之外交”“中日问题五项”等内容,引导会员及其他同学对世界时事的关注与思考。再如,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边疆问题研究会”,是根据战时开发边疆的需要由该校学生自发组织的研究、考察边疆社会的学生团体。此外,该校还有“中国战后建设委员会”致力于对战后中国法政、外交、社会、国防、文化、教育、经济、工业、农业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4)政治类组织。政治类组织,是由政治观点相近或为宣传某种政治思想而成立的学生组织。如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即是代表之一。北大社会主义研究会于1920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可以说是国内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学会宗旨为:“集合信仰和有能力演讲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学会成立后着手翻译社会主义经典、编译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及发表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并开展各种演讲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校的先声。[15]其他如四川大学学生组织之马克思读书会,为西南地区最早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社团,先后参会者百余人,该会每周组织读书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唯物史观》及《新青年》《觉悟》《东方杂志》等进步书刊,培养了不少革命干部[16]。
(5)娱乐类社团。此类团体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目的而成立的自发型组织,主要以艺术、娱乐等形式为主,可以说,这些团体及其活动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调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如南开大学先后有音乐会、唱歌会、新剧团、旧剧研究会(下设丝竹、大乐、昆曲、皮黄等组)。大夏大学设课余社,下设音乐、美术、游艺等部,其中音乐部内又分为京剧、话剧、电影、歌咏、国乐、西乐、口琴等组,每组每学期都有规定之活动;游艺部内分弈棋、渔猎、乒乓、笑林等组,均各自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在浙江大学此类社团有成立于1929年的京剧社,“成绩颇著……在杭市票友界中,固具相当威望”,作为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的业余性戏剧团体,该社曾多次在杭州市公演,“诚属一时之盛举”[17]。此类团体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6)体育类社团。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喜欢运动,因此爱好相近者就容易聚集在一起,组成团体,这就是体育社团。早在清末时期,受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校就有如精武体育会之类的学生组织。体育类社团经常组织成员或全校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加强锻炼,丰富学生生活。新文化运动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繁荣,体育类社团也备受青年学子的欢迎,各校都有此类组织,如成立于1917年12月的北京大学技击会,“以强壮体格研究我国固有之尚武学术为宗旨”,组织学生学习少林拳、截拳、春秋刀、龙行剑等,每周训练十小时,时间为“星期一三五六早晨六时半至八时一刻,星期二下午四时至五时二刻;南教练场星期一二三四下午至三时一刻至五时三科” [18]。其他如大夏大学课余社运动部亦分设有球类、田径、游泳、骑术、射箭、踢毽、拳术(少林、太极)、远足等组,每学期举行各项训练及竞赛,锻炼了学生身体,丰富了课外生活,开拓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2.面向社会的学生社团组织
(1)救亡爱国组织。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学生组织,最早是日俄战争期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其实质就属于救亡爱国组织。鉴于近代中国的国情,青年学生基于纯洁的爱国热情,此类救亡爱国组织一直未有间断,成为高校学生组织的优良传统,此类团体,在每到国家危亡之际都组织学生为国分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救亡爱国组织形成规模是在五四时期,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学生团体走上街头抗议不平等条约,标志着青年学生以其爱国情怀走上历史舞台,后来的历次民族危机爆发时都有学生组织挺身而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北京大学学生会就组织成立了抗日运动委员会,决议:定期开抗日运动宣传大会并联络北平各校学生会及各反日团体组织扩大抗日运动会。该会成立后多次组织抗日运动宣传大会,先后邀请蒋梦麟、周炳琳、刘树杞、胡适、燕树棠、陈启修、何基鸿、陶希圣等演讲并组织专门的宣传队到天安门、中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南海公园、市民公园、先农坛公园及各戏院等地进行爱国宣传[19]。同时该校还成立了北大山东同学反日会、东北同学抗日会等组织开展相关救亡活动。暨南大学学生也是激愤难容,罢课游行,赴安亭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演讲,以唤起民众之民族精神。抗战爆发后,各校救亡组织亦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如武汉大学学生在1937年10月成立了“国立武汉大学学生抗敌后援会”,同时还有中共地下党员领导的“抗战问题研究会”组织,两个组织成立后,经常以话剧、歌咏、墙报、读书报告会、形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20]。在迁徙中的同济大学也成立了同济大学战时服务团,设话剧队、歌咏队、宣传队、救护队、漫画壁报等小组。厦门大学抗敌后援会自成立后,“每年的寒暑假,出发到本县各区及邻近各县做有计划的抗敌宣传,话剧、歌咏、壁报等组织极为完备,两三年来他们的足迹已过闽南、闽东及闽西北,而且两度出省至江西的瑞金”[21]。
(2)社会服务类组织。民国时期高校学生还有一些面向社会的服务团体组织。平民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一种教育思潮,在其影响下,自新文化运动始,掀起了一股持续几十年的平民教育运动,涌现出了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平民教育专家,受其影响,该时期高校内也有学生组织专门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以提高普通民众文化知识,提升民众素养。国内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最早的高校应该是北京大学,早在1919年3月,北大学生廖书仓、周炳琳、罗家伦等人就组织发起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以“增进平民知识之自觉为宗旨”,并制定了平民教育演讲团简章,演讲方式“分定期不定期两种:(甲)定期演讲 ,每月四次,于每星期日下午一时后举行;(乙)不定期讲演,如事件发生或春假暑假及国庆日经本团团员认为必须讲演时临时酌定之”[22]。演讲团先后到北京蟠桃宫等地进行演讲。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高校学生在与其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感到他们文化水平有限,于是决定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如1919年7月上海学联决议开办义务学校,上海交大前身的南洋工学院学生先后创办了5所义务学校指导工人学习文化。其他如大夏大学学生组成的大夏公社民众学校也以“补救学龄儿童之失学;实施成年补习之教育;增进民众生活之知能”唤起民众以政治社会的意识为己任,“成绩卓著,颇为社会人士所称道”[23]。
除上述若干校内外学生组织外,该时期高校内还存在有如联络乡谊的同乡会,以及年级级会等学生组织,这些组织都成为当时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