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这是一本供本科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为影视人类学。

动笔撰写之初,我在想:作为一本影视人类学的教材,除了引用、罗列、编辑一系列能够“喂养”学生,供学生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默记背诵、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据我的理解,影视人类学这门学问,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使用影音记录设备开展的影音实践,一个是对影音实践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的理论思辨。影音实践是影视人类学理论思辨的基础,影视人类学理论思辨能够促成新型的、实验性的影音实践。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才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我试图利用这本教材,为学生开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促动学生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观摩一些经典的民族志电影,了解民族志电影的不同流派,以及影视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同时,这本教材也能引导学生拿起可及的影音记录设备,开展不同类型的影音实践。学生可以利用影音记录设备去完成一次田野调查,去制作一部民族志电影,去建立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的影音档案。学生也可以把影音实践作为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把影音实践作为一种方法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把影音实践作为促进村寨或社区建设的行动,把影音实践作为反思民族志电影生产或民族志写作的途径。在文字文献阅读、影音作品观摩、影音实践的基础上,对影视人类学的理论问题做出思考。

影音实践,是学生理解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拿起可及的影音记录设备,开启影音实践过程,之后他们都会建立起自己关于影音实践的个体经验,这是影视人类学这门学问的魅力所在。撰写这本教材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学生输出具体的影视人类学知识,而是协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影音实践,建立个体的经验,达成对影视人类学这门学问的理解。

所以,这本教材的内容聚焦于我的影视人类学个人实践经验。1999年,我参加了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和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初次接触影视人类学,开启了自己的影音实践之路,并延续至今。其间,我拍摄和剪辑民族志电影,教学生拍摄民族志电影,做乡村影像的在地培训,撰写民族志电影制作的实践手册,组织民族志电影放映活动,筹办影视人类学年度论坛,负责云南大学民族文化影像库建设,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地坚持了二十多年。这本教材,将呈现我在这些影音实践中积累的个人经验,并试图借助我的个人经验,开启学生建立自己个体经验的影音实践之路。既然偏重影视人类学的个人经验和体悟,我将不会在这本教材中系统地介绍全球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历史,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志电影流派。所以,学生必须学会通过文献延伸阅读的方式,去获取这些基础的知识。

强调影视人类学的影音实践,不等于说影视人类学就是影音实践,更不等于说影视人类学就是民族志电影。即便在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坚持认为,做影视人类学,就是做民族志电影。这本教材的内容,将偏重于引导学生建立自己个体经验的影音实践部分。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影音记录和后期剪辑的经历,没有把影音实践作为过程或作为方法的经历的话,很难对影视人类学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开展有价值的探讨。

这本教材不会呆板地呈现一系列供学生圈点勾画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但也会涉及诸如电影、民族志电影、纪录片、民族志纪录片、影像民族志、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影像、影音、剪辑、镜头、景别、固定镜头、运动镜头、镜头中的运动、画外空间、出画入画等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相应的引述。不过,我不会如同做文献综述那般,详尽地罗列概念,对概念进行辨析,而是从影音实践的角度来谈自己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影音实践个体经验来理解已有的概念。同样地,为了引导使用该教材的学生开启自己的影音实践之路,我也会在教材中提到一些民族志电影,甚至详细分析某些民族志电影的段落。

在这本教材中,当我讲述自己的拍摄和剪辑经历时,当我详细分析自己拍摄和剪辑的某个影音段落时,是在和学生一起经历我自己曾经的经历和体悟。当然,在其他有关影视人类学的讲述中,我也会贴近自己的经历和体悟,避免空谈。我希望达成的目标是,我的影音实践经验和使用这本教材的人的影音实践经验之间,实现一次碰撞。通过碰撞,达成使用该教材的人对影视人类学这门学问的理解。

所以,这本教材既不向学生提供唯一确定的知识点,也不向学生提供期末考试中获得高分的标准答案。这一点,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学习了教材就认为掌握了课程知识的人失望。

相反,这本教材的目的在于,引导使用该教材的人,拿起身边可及的影音记录设备,完成一次影音实践,达成对影视人类学的深入理解。这个影音实践的结果,通常是一部民族志电影,但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影音档案、影音展览、网页设计、App设计等。如今,影音记录设备的极大普及,以及剪辑软件的可及性,让这本教材的目的,有了实现的可能。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