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辑是什么?
如今我们讨论的剪辑,是基于数码时代数字文件的非线性剪辑。在使用胶片作为影音记录介质的年代,剪辑,是指线性剪辑。
为了理解的方便,我试图对“剪辑”做一个具有个人色彩的界定。剪辑,包含有“剪”和“辑”的行为。所谓“剪”,就是对实地影音记录的素材进行重新切分,舍弃某些部分的同时,选择留下某些部分,创造一个新的镜头。所谓“辑”,就是把重新创造的镜头按照某种顺序排列,进行意义的表达。在非线性剪辑软件的时间线窗口中,有若干个视频轨道,若干个音频轨道。视频轨道用来放置镜头中的影,音频轨道用来放置镜头中的音。
剪辑时使用哪些镜头,或者受制于民族志电影预设的主题,或者取决于民族志电影的切入角度,或者受剪辑者个人偏好的影响。当然,镜头的平稳程度,曝光是否准确,声音的质量等技术指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剪辑是一个压缩实地影音记录素材播放时间长度的过程。也就是通过选择、舍弃、保留的操作方式,把播放时间很长的素材,变成播放时间较短的影片的过程。这就涉及片比的概念。如果所有素材的播放时间为13小时,最终影片的时间为1小时,则片比为13∶1。
当然,剪辑也是一个意义呈现和意义创造的过程。在实地影音记录素材的基础上创建新镜头,是为了意义的呈现。把镜头前后排列播放,观者看到了镜头原本没有的意义,是所谓的意义创造。库里肖夫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剪辑中的意义创造。库里肖夫用一个男人面部的特写镜头,与躺在棺材里的小女孩,摆在桌上的汤碗和餐盘,斜靠在沙发上的女人三个镜头,按如此顺序排列:男人的脸→躺在棺材里的小女孩→男人的脸→摆在桌上的汤碗和餐盘→男人的脸→斜靠在沙发上的女人。当六个镜头连续播放时,观者在这个男人的脸上,分别看到了悲伤、饥饿和欲望。观者在同一张脸上看到三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因为观者在观看影片时习惯把自己的身心体验缝合到荧幕上的场景之中;另一方面,一个镜头包含的信息和意义,可能受到其前面或后面的镜头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是电影蒙太奇最基本的意思,也即一个镜头和另一个镜头前后排列,创造了这两个镜头单独呈现不曾包含的意义。除了意义的创造之外,剪辑还有信息添加的情况。后期剪辑时添加影片标题,添加说明性文字字幕,添加画外音,添加音乐等,都是信息添加的操作。
在介绍剪辑理念之前,先强调几个操作习惯。实地记录的素材,一旦归类到不同的文件夹中,并完成文件夹和文件命名之后,就不要做任何改变。把素材导入剪辑软件之后,不仅不能改变文件夹和文件名,还不能挪动文件和文件夹所在的位置,因为这会导致时间线上的镜头与对应的原始素材之间的关联丧失,将看不到时间线上的内容。后期剪辑中,建议养成不断保存的习惯。而且,每天关闭剪辑设备之前,建议另存一个工程文件。如果最新的工程文件损坏,还可以打开之前的工程文件,继续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