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片中人物的独立人格
保证民族志电影中人物的独立人格,也就是避免片中的人物仅仅被作为文化解释、观点阐释的工具和棋子。避免片中人物成为棋子和工具的途径有两个:其一,有意识地展现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片中人物在事件和场景中的情感和情绪;其二,保证片中人物能够借助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言语,独立地进行观点表达的权利。
如果民族志电影过度聚焦于文化的解释,出现在片中的人物,往往会被作为文化解释的工具和棋子。比如,以仪式为主题的民族志电影中,对于主持仪式的祭司,记录者可能仅仅关注其如何主持祭祀活动。至于祭司的性格特征,祭司曾经的生命经历,祭司在主持祭祀活动过程中的情绪表现,祭司平时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祭司平时的闲暇生活等,则不一定会成为影片的内容。而且,祭司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祭司应该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祭司越轨的行为不能在民族志电影中呈现。再比如,一个过度聚焦于婚礼过程和习俗的影片中,新郎新娘的出现,可能仅仅是为了表现婚礼的步骤、过程、习俗和禁忌;伴郎的出现,可能仅仅是为了交代婚礼中伴郎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工作;伴娘的出现,也可能仅仅是为了交代当地婚俗中伴娘应该遵守的习俗和禁忌,在婚礼中应该肩负的工作。至于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的性格特征,他们被刁难时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婚礼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都有可能被排除在民族志电影之外。
任何一个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都似乎绕不开如下环节:借助影片来阐释自己对片中的人、事、物的理解;借助影片来阐释自己对于片中文化事项的立场和观点;通过影片的放映和传播,把自己的理解、立场和观点介绍给影片的观者。这种阐释包含两种可能。其一,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并不保障片中人物观点表达的独立性,而是让片中人物的观点服从于生产者自己的观点表达。影片生产者选择性截取访谈片段,舍弃不利于自己观点表达的镜头等,都属于只在意生产者观点表达的做法。如果这样,片中的人物就会沦为影片生产者阐释观点的工具和棋子。其二,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要保障片中人物能独立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权利,在片中人物的观点和影片生产者试图表达的观点之间营建对话的空间,让观者在这个对话的空间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或者,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以留白的方式,保障片中人物能独立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让观者对片中人物的立场与观点做出思考和判断。
实地影音记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录设备跟前的人的性格特征,处理的是影片生产者与设备跟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在后期剪辑时,有意识地保障片中人物独立表达立场和观点的权利,处理的是剪辑者和片中人物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