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浪漫主义情结

五、避免浪漫主义情结

与奇观展示相反,有的民族志电影中往往饱含浪漫主义情结。我所理解的浪漫主义情结,是指影片的生产者把记录地点建构为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影响的理想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物,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事,都被贴上善良、淳朴的标签。

表面上看,在民族志电影中传递浪漫主义情结,与在影片中做奇观展示彻底相反,但两者的目的却惊人的一致,都是为了吸引观者的眼球,为了迎合观者对片中的人、事、物的想象。奇观展示,引导观者想象奇特的文化事项;浪漫主义情结,带领观者憧憬世外桃源。但是,对于民族志电影来说,两种做法都有害无益。

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在片中营建浪漫主义情结,是在刻意回避影片该有的社会意义。我所理解的民族志电影的社会意义,是指影片应该着力表现片中人物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面临的问题,应该着力表现某个文化事项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变化和变迁,应该着力表现任何一个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与外界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应该着力表现片中人物在生活现实中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当然,这也是反思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所强调的内容。

《马散四章》的第一章“仪式”中,关于佤族做鬼仪式的展现,我试图回避奇观展示的同时,也尝试着避免在片中营建浪漫主义情结。西盟佤族自治县大马散村的一个佤族妇女病了,浑身酸痛,吃药打针也无济于事,持续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请佤族的祭司“魔巴”来举行“做鬼”仪式。在大马散村的佤族看来,他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鬼,导致全身酸痛的是一种鬼,导致“打摆子” 的是水鬼,导致手指胀痛的是一种鬼,导致眼睛酸涩疼痛的是一种鬼。村民饲养的鸡、猪、狗,就是用作做鬼的主要祭品。他们使用一只黑毛小狗作为祭品,为这个浑身酸痛的妇女举行做鬼仪式。念诵祭祀词,杀小狗,煮狗肉稀饭,继续念诵祭祀词。整个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们从树林里走出来、穿过村子的篮球场时,正赶上一群男人从一辆大卡车上卸下用来建盖砖混房屋的建筑材料,流行歌曲从卡车上的音箱中飘出来。就在这一个时间点,祭祀队伍从传统的祭祀仪式,转换到一个与外界产生联系的场景之中。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一个生病的老爷爷,到村医家里,请村医为他输液治疗。在一个聚焦于仪式的章节中,我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与外界产生联系的场景也记录下来,并剪辑到最终的影片中,试图消除奇观展示倾向的同时,也努力避免在影片中营建浪漫主义情结。在《马散四章》的第二章“啤酒”中,则更多地展现了大马散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除了展现文化事项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之外,还应该着力展现片中人物面临现代科技时的种种困境。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远在两地的人们彼此通话的同时还能看到对方的样子,以及对方所处的环境。但是,智能手机也可能剥夺孩子学习的时间,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时间,剥夺家人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微信支付极大地节省了支付时间,但是也给老年人造成很多麻烦。比如,2019年开始在我家乡推行的农村医疗保险微信支付,让很多没有智能手机的家乡人,或者使用了智能手机尚未开通微信支付功能的家乡人无所适从,他们不得不带着现金,找那些会使用微信支付功能的人代为缴费。如果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回避类似的问题,就是回避社会意义;回避社会意义,本身就隐藏着伦理的问题。

《故乡的小脚奶奶》中,我也试图在一个“拴魂”的场景中,尽力展现民族志电影的社会意义。我跟随家乡的三个奶奶去赶集,她们带我去看灵降婆怎么给人拴魂。灵降婆在给人拴魂,旁边的一个妇女为灵降婆撑着遮阳伞。撑伞的妇女和一个奶奶争论要不要花钱把一个关进监狱的人捞出来。灵降婆继续为人拴魂,撑伞的妇女告诉这个奶奶,上一个集市天,灵降婆的一千块钱被偷了。拴魂的妇女离开后,灵降婆告诉这个奶奶,她的钱、身份证、电筒都被小偷偷走了。2009年,我的家乡还有如此多的人守着魂魄的观念,认为可以通过拴魂的办法除去身体的不适。在她们的对话中,犯案被关进监狱的人,似乎只要寻到关系,也能够通过“使钱”的方式解决问题。即便是能够神灵附体的灵降婆,也没法防范偷钱的小偷。这个场景,虽然聚焦于拴魂这一文化事项,但是试图通过隐藏在这个场景中的社会意义的展现,避免仅仅展现拴魂习俗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