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场景的氛围

二、一个场景的氛围

学生讲授“影视人类学”时,我喜欢用乔治·巴勒菲导演的影片《田园风光》(Hukkle,2002)做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志电影中的氛围。在影片的开端,先听到一个老人打嗝的声音,之后是老人把牛奶倒进一个瓶子里,从房间里走出来,关上房门,再慢慢挪到一张已经朽坏但还能支撑老人身体重量的长条木凳上,坐下来,整个人融在阳光之中。整个过程中,老人打嗝的声音从未间断。木凳上早已朽坏的一只脚,随着打嗝的节奏分开,合起,再分开,又合起。在凳子脚分分合合的位置,有成群的蚂蚁爬来爬去。在玉米叶子上的虫子,因为打嗝的节奏被弹飞出去。摆在长条木凳上的牛奶瓶,也随着打嗝的节奏晃动,伴随有牛奶瓶和木凳碰撞的声音。其间还有鹅吃青草,猫伸懒腰。如果非要从其中剥离出所谓文化,那就是饮食中有牛奶,当地人种植玉米,房屋顶上盖的是茅草。但是,这个段落能打动观者的,不是这些所谓的文化,而是老人的打嗝声,老人的行为,以及与打嗝的声音和节奏相关联的诸种细节。我把这个段落中呈现出来的东西称为一个场景的氛围。

2011年1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影视人类学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到中缅、中老边境去拍摄一批题为“云南边境的文化动态系列”的民族志电影。胡敏把自己影片的目标投向中老边境一个村庄的缅寺。缅寺里的佛爷和两个小和尚,都是老挝人。胡敏试图通过影片展现缅寺里的和尚和村民之间的互动。在实地记录过程中,她发现老挝和尚在缅寺的生活很悠闲。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除了早课之外,她几乎拍不到能够表明缅寺、和尚身份的文化事项。胡敏很着急,与我联系,试图重新换一个选题。听她讲完缅寺里和尚们的基本情况后,我给她建议,如果能把老挝和尚在缅寺里面悠闲的状态记录下来,兴许也能结构出一部有趣的民族志电影。于是,佛爷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两个小和尚互相给对方理发,两个小和尚协作做饭,小和尚与村里的小伙子一起用酸角拌木瓜吃,小和尚或者在寺院里闲逛,或者呆呆地仰望天空,或者安静地听歌,这些场景成为《老挝和尚在中国》[3]的内容。整部影片都透着大佛爷和两个小和尚在缅寺里的悠闲状态。

一个场景的氛围,或者说一种气氛,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说,到了一个地方,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在一个仪式场景里感受到一种严肃的气氛。在一个葬礼上,欢快的笑声和愉悦的面孔总是不合时宜;在课堂上打瞌睡讲小话也会被认为辱没了课堂的神圣性。乡村集市的热闹与活力总是能够点燃人的情绪,乡村的清晨总是能够让人触到生活的气息。

在实地影音记录和后期剪辑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场景的氛围带进民族志电影中,对于民族电影试图实现的文化解释,会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