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采取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

二、如果采取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

民族志电影的实地影音记录,应该采取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来获取后期剪辑所需的素材。非虚构的影音记录方式,意味着记录者应该在不导演、不组织、不安排、不摆拍的原则下,跟随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进展,通过选择和省略的方式,获取具有记录性质的影音资料,作为民族志电影后期剪辑的素材。

不导演,意味着影音记录者不会要求设备跟前的人按照记录者臆想的故事、戏剧性情节,去安排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并要求设备跟前的人表演出来。

不组织,意味着影音记录者不会动用行政力量,不会使用支付误工费的形式,让本来不属于某个仪式、活动中的人加入仪式和活动当中,从而获得看上去宏大壮观的规模。

不安排、不摆拍,意味着影音记录者不会要求设备跟前的人重复已经说过的话,重复已经做过的事,重复已经发生过的动作。

如果记录者能够严格遵守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则意味着记录者和设备跟前的人之间拥有了一种平等的关系。

当然,记录者采取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并不表明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就会处于一种无人干扰的状态当中。比如,记录设备跟前的人根据此前被别人数次拍摄的经验,指挥影音记录者,帮助记录者决定记录设备的摆放位置。又比如,设备跟前的人被别人多次导演之后,已经懂得如何在记录设备跟前进行表演,迎合记录者的需求。但是,当观者看到设备跟前的人的表演,往往会认为是记录者的导演所致。再比如,设备跟前的人,可能会告诉记录者什么时候开始记录,什么时候停止记录,也可能告诉记录者哪些内容应该记录,哪些内容不能记录,可是观者在最终的影片中未必能看到这些痕迹。

与之相反,记录者也可能仅仅是打着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的幌子展开记录。比如,记录者一边对设备跟前的人进行导演,一边要求设备跟前的人眼睛不要直视记录设备,要表现得和平时一样的自然。再比如,影音记录者采取打手势、眨眼睛的方式,变相地指挥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开始某个动作,结束某个过程,让观者看不到任何导演的痕迹。

所以,讨论非虚构的影音获取方式中的伦理问题,应该思考实地影音记录中的情景事实是什么,以及剪辑者采取什么方式来处理留在素材中的情景事实。如果仅仅看最终成型的民族志电影中是否留有导演、组织、摆拍的痕迹,根本无法正确认识其间的伦理问题,也无法判定记录者和设备跟前的人之间是否真的建立起了平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