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的独立性

五、民族志电影的独立性

不论是把民族志电影做成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还是做成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电影,都不能保证民族志电影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影音记录设备跟前的人属于少数民族,影片就属于民族志电影的观点,实在粗浅。那种认为民族志电影是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电影的人,往往把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来对待。这一点,在影视人类学的概念部分已经讨论过。

大卫·马杜格对人类学电影和关于人类学的影片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志电影的独立性。马杜格指出:“区分‘人类学电影’与‘关于人类学的影片’之有效方法,在于:到底这部影片是尝试透过资料的整体发现来涵盖新的立论根基,还是只在于报道既有的知识?‘关于人类学的影片’多半应用在教学与新闻报道里,而‘人类学电影’则展现了探寻真相的过程,藉此持续发展它们的理解,并揭发导演、主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非对人类学知识提供一种‘图画的表征’,而是透过拍制影片的本质去展现知识的一种形式。”[6]如果把民族志电影做成关于民族学和人类学知识的电影,这样的影片仅仅是把民族志文本中的内容翻译成图像和声音而已。

如果把民族志电影做成马杜格所言的人类学电影的话,民族志电影将包含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将展现影音记录者和记录设备跟前的人之间相互遭遇、理解的过程和关系,将为民族志电影赋予更多的实验特征。这样的民族志电影,不仅能够体现其独立性,还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影视人类学这门学问的独立性。

列出民族志的资料收集和民族志电影素材影音记录之间的异同。

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文字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

假设把某个地方的婚礼作为一部民族志电影的主题,列出该民族志电影可能的切入角度。

[美]保罗·霍金斯主编,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编译:《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学礼:《民族志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江汉学术》2017年第5期。

【注释】

[1][澳]大卫·麦克道尔,王庆玲、蔡家麒译:《跨越观察法的电影》,载保罗·霍金斯主编,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译《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127页。

[2]陈学礼:《撒尼男人的盛典》,2003年。

[3]陈学礼、卢俊糖、李云芬、陆红:《辣操的刺绣》,2020年。

[4]“辩燥”,方言形容女子能干;嘴巴厉害(参见《昆明方言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5页)。本段所述影片在放映时已使用“辣操”作为片名,为避免误解,本书中不对该片名做修改——编者注。

[5][澳]大卫·马杜格著,李慧芳、黄燕祺译:《迈向跨文化电影:大卫·马杜格的影像实践》,(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6][澳]大卫·马杜格著,李慧芳、黄燕祺译:《迈向跨文化电影:大卫·马杜格的影像实践》,(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