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作为影音表述方式

四、留白作为影音表述方式

此处所说的留白,是指借助镜头中的影音媒介,创造出让民族志电影的观者一边观摩影片一边思考的可能性。与留白相对的表述方式,是以隐形的方式迫使观者不停地接收信息。留白作为一种影音表述的方式,首先需要保证民族志电影的镜头中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而不是锁闭的,因为只有开放的内容,才能引发观者的思考。其次,需要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让观者拥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影片具有了能够引发观者思考的开放性内容,但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观者将被接踵而至的信息打断已经开始了的思考。

2008年,我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大马散村,拍摄《马散四章》。1966年3月,大马散村的民兵岩义,因为抓住了潜伏在中缅边境的国民党头领杨兴周,被评为民兵英雄。我们去找他,希望听他详细讲述抓住杨兴周的经历。他简单讲完抓住杨兴周的经历之后,话锋一转,兴高采烈地说起西盟佤族1957年以前的猎头习俗,他的讲述如同人类学者对佤族猎头习俗的概括总结一样,不带任何情感。可是,当他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同伴,被一个头人骗到小河边砍头时,他情绪陡变,抽泣不止。据可查阅的史料记载,佤族猎头的习俗终止于1957年。虽然过去了50年,但岩义儿时伙伴的遭遇对他心灵造成的创伤,一直藏在他心底,从未消失。在实地记录和后期剪辑过程中,我所想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类学者总结概括出来的,不带情感偏向的文化规则之下每一个个体的情感世界?也是在《马散四章》中,西盟县城的阿佤文化传承小组所在地,一些佤族男孩女孩利用课余时间在此跟随老师学习佤族的传统文化。晚上,男孩们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汽车,手执遥控,相互比拼炫技。其中一个男孩两手各执一玩具汽车,口中唱起佤族的传统曲调,我不明白歌词的内容,但依然觉得男孩的歌声异常动听。在后期剪辑时,我把这个镜头的播放时间拉长,留出空间让观者思考,不论是思考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思考佤族传统文化的未来,还是思考全球化趋势给佤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契机和威胁,都属于此处所说的留白。

在民族志或人类学研究论文的撰写中,如果不能提出充分的证据,通过严密分析,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说明写作者的田野调查不够扎实,或者写作者对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可是,在民族志电影中,如果把影片中人物左右摇摆、纠结不定、前后矛盾的情绪或观点留下来,往往能够为观者创造思考的空间。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使用留白的表述方式,是在邀请观者与自己一起,思考片中人物面对的问题,并让观者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2015年完成的《照片里的她》中,澄江县(今澄江市)阳宗镇的一位大姐,年轻时冲破父母亲的成见,到外地接受理发美发的培训之后,回到家乡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因为理发店的生意很好,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自己也被评为了阳宗镇的第一届“女能人”。她在谈到她丈夫时说道“我的老倌,我喊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但停顿了一会儿,又说“我还是抱着‘老思想’‘老根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树桩都要守着”。在这个场景中,大姐的叙述既表明了过去几十年中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也承认了女性还不能完全挣脱地方传统观念的束缚。试想,如果在后期剪辑时把后一句话删除掉,观者会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结论,即作为女性的大姐在家庭中、社会上的地位都很高,也就不会给观者创造任何思考的可能性。

把留白作为影音表述方式,让观者在观摩影片的过程中拥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够避免不间断向观者填塞信息的影像暴力。观者既可以和影片中的人一起思考片中人物面对的问题,还可以站在民族志电影生产者的角度和生产者一起思考片中人物面对的问题,还可以抽身出来思考民族志电影生产者和片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