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字的添加
除了要处理影和音之外,民族志电影的剪辑还涉及文字的添加。
通过剪辑软件,把前文所说的影片标题,片中人物的对白,标注人名地点和时间的信息,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的长篇说明性文字,要感谢的人的姓名、单位的名称,实地影音记录者姓名,后期剪辑者的姓名,出品单位或版权所有者的名称等,以文字的方式添加到影片中。
添加了不同文字类型的影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版本的影片。比如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等。
为了观看的方便,往往把添加到影片中的文字做成不同的样式。比如,标注人物对白的文字,通常放到画框下部的安全框范围之内,或者居中,或者居左。再比如,标注人名、地点和时间信息的文字,往往做成区别于对白字幕文字的字体和字号,以竖排的样式,添加到影片中。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的长篇说明性文字,可以放在黑屏中,也可以放在某个镜头画面中。
添加到民族志电影中的文字,数对白字幕的数量是最多的。因为剪辑软件不同,字幕制作的操作也不一样。此处只讲述后期剪辑时添加文字的一些共性问题。
选择方正、厚重的字体。黑体,或者与黑体近似的字体,是对白字幕的理想字体。对白字幕中,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
字号大小。在Adobe Premiere Pro中设定字号大小为45,在Final Cut Pro中设定字号大小为45,但文字最终的显示并不一样大小。所以,需要根据两个因素来决定字号大小的设定:其一,看文字的大小与画面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二,看影片将来在什么样的播放设备上播放。如果影片将要通过网络传播,字幕文字的字号就需要做出改变和调整,以保证观者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上观看时的舒适度。
为了保证对白字幕在任何镜头画面的任何位置都能被看见,需要给对白字幕描黑边。描过黑边的字幕,即使被放置在白色的底板上,或者镜头画面中白色、曝光过度,或者浅色的部分,观者都能清楚地获取字幕的内容。有人习惯把对白字幕放置在一块深色的衬底上,只不过,这块深色的衬底有可能遮挡了镜头画面中的重要信息和内容。
需要根据人物话语持续时间来调整对白字幕的播放时间。对白字幕的播放时间,是指对白字幕在画面上持续的时间长度。比如Adobe Premiere Pro事先设定好,每一条字幕拖进视频轨道,播放时间都是6秒钟。所以,需要根据片中人物对白持续的时间长度,增长或缩短对白字幕的播放时间。人物说话开始的点是对白字幕开始的点,人物说话声音结束的点是对白字幕结束的点。人物说话声音响起之前就出现对白字幕,或者人物说话声结束之后对白字幕还停留在画面上,都会给观者造成不适的感觉。不过,如果片中人物语速很快,只用1秒或2秒就表达完一个意思,这时对白字幕持续的时间也只是1秒或2秒的话,观者不仅获取不到字幕中的信息,还会让观者产生不适的感觉。如果该条对白字幕之后暂时没有其他说话的声音,可以把这条字幕持续的时间适当延长,保证观者能从字幕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后面紧接其他说话声,可以把这条很短的对白字幕合并到下一条对白字幕中,在两句话中间留下空格,表明是两个人的说话。
把片中人物的话语转换成对白字幕时,需要尽可能遵照片中人物说话的风格,以及语言的区域特征。比如云南话中的“咋个整”,没有必要一定转换为“怎么办”;云南话中的“克甩碗米线”,没有必要一定转换为“去吃碗米线”;云南某些地方的人说“这个苹果疤不有”,没有必要转换为“这个苹果没有疤”。因为前两个例子中,隐含的是云南方言的特点,后一个例子中,隐含的是说话者母语中宾语前置的习惯。
为了把标注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的字幕,长篇说明性文字字幕与对白字幕区分开来,可以给这些字幕添加淡入淡出的效果。有的剪辑软件,会给所有的字幕自动匹配淡入淡出的效果,包括对白字幕。只不过,一旦在对白字幕上添加淡入淡出的效果,对白字幕与人物说话声音的开始和结束相匹配的节奏感就消失了。所以,需要在剪辑软件中取消为对白字幕自动匹配淡入淡出效果的功能。
民族志电影的片尾字幕中,至少应该包括要感谢的人物的姓名,要感谢的单位的名称,记录者、剪辑者、录音师等工作人员的姓名,片中使用的音乐的出处,影片版权所有者的姓名或拥有版权的单位的名称,影片完成的日期。片尾字幕可以按照内容分别做成不同的静态字幕,也可以把所有内容放在一起做成从下到上滚动的滚动字幕。不管是做成静态的字幕,还是做成滚动的字幕,都应该把需要感谢的人、需要感谢的单位放在影片工作人员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