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音的剪辑
声音的剪辑,一是指如何处理镜头中的同期声,一是指如何在一个镜头中添加除了同期声之外的其他声音。
对镜头中的同期声进行处理,有如下可能:
第一,把声音作为依据,确定新镜头的入点和出点。
第二,利用剪辑软件,把某个镜头中的同期声音量增高或者降低。
第三,利用剪辑软件对镜头中的声音进行降噪处理。
第四,把一个镜头中的声音,叠加到另一个镜头中去。或者把在一个场景中录下来的所有声音都叠加到一个镜头中。这样的操作,也称为混音。在经过混音处理的镜头中,观者可以同时听到被混进去的所有声音。
第五,把一个镜头的同期声删除,换成另一段声音。采取这个办法,往往因为该镜头原本的同期声有问题。
第六,把前一个镜头的声音延迟到后一个镜头中,这就是声音后置。
第七,把后一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放到前一个镜头中,这种操作称之为声音前置。声音后置和声音前置的办法,能够建立前后相连的两个镜头间的关联。
在一个镜头中添加同期声以外的其他声音,有如下可能:
第一,添加解说词或旁白。把写好的解说词或旁白文字文稿转换成声音,添加到剪辑软件中的音频轨道上,观者就能听到。这个添加的过程也称之为配音。因为这个声音并不是画面中的人物、物体发出的声音,所以也称为画外音。如果在民族志电影中添加解说词或旁白,需要注意以下4点:首先,解说词或旁白包含的内容,不要和镜头画面的内容重复。其次,解说词或旁白的内容,应该为影片补充一些基本信息,或者补充事发现场摄影师没有拍摄到的内容。再次,解说词或旁白应该尽量避免煽情,避免做价值判断。最后,解说词或旁白的配音,不一定要请专业的配音人员,可以是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者自己。
第二,添加音乐。在民族志电影中添加音乐,操作方法和添加解说词没什么两样。关于是否应该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音乐,或者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何种类型的音乐,有三个建议供初学者参考:不必刻意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音乐;要警惕音乐给民族志电影带来的破坏;要充分利用镜头中的同期声,创造民族志电影的节奏。
不管是添加解说词还是添加音乐,都需要注意同期声音量大小的调整。在添加解说词的部分,应该把同期声的音量降低,以免同期声影响观者获取解说词中的信息。但是,不要直接把镜头中的同期声删除。在添加音乐的部分,要根据试图突出的内容来决定,如果同期声中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很重要,而音乐仅仅是一个陪衬的话,就要把音乐的音量降低。
习惯上,只有在剪辑的过程中呈现声音、添加声音,才算得上声音的剪辑。但实际上,通过剪辑软件删除某些镜头或段落的声音,让该镜头或段落回归寂静,也属于声音剪辑的范畴。乔治·皮尔森认为,电影应该有两分钟的寂静,罗贝尔·布烈松“有声电影发明了静”[1]的说法,都预示着后期剪辑时应该把寂静作为声音来对待。